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退僻邪而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卧,御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退僻邪而忠正 进:提拔
B.谓先所以存亡  寤:明白
C.谏臣逐,晋师伐之 诘:问罪
D.御曰:“臣之言过也。”  谢:推辞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退僻邪而进忠正 贤人之所以存也,
B.若吾生者,何以食 禽兽食
C.吾被服立 枕御膝
D.君之所以亡者,大贤也  御块自易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世不绝贤 ——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
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 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
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
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 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
【小题4】下列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改前非
B.革故鼎新
C.迷途知返
D.幡然悔悟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
②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5:4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嗷嗷(众多的愁怨声),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以礼天下,天下集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B.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C.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D.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朱:指的是春秋时的范蠡,吴越争霸时,范蠡为越国大将军。吴国被灭后,范蠡功成身退,经商致富,被称为陶朱公。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早在战国时期,“山东”这一名称就出现了。那时,秦国踞关中,六国则在崤山、函谷关以东,那时的“山东”,是泛指崤山以东的黄河流域。
C.八州:当时,六国分居于八州,秦居荆州。古时天下分九州,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作者劝说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第二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应,赢粮而景从。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 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变弱
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将:将领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了秦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文秦的迅速灭亡。
B.第一段把始皇威震四海的实力和创万世基业的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寓褒于贬。
C.第二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陈涉与仲尼、墨翟等人进行对比。
D.选文讲究铺排渲染,气势酣畅;行文整句与散句结合,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奋:发展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言:言语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兵:军队
D.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小题2】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小题3】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而有六代。
B.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标志着秦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这段主要是说秦的守策。
C.秦初对外依然表现为进攻的态势,南服百越,北却匈奴。
D.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1】加点字解释。
(1)八州而朝同列 (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小题3】与“为天下笑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不焚,殆有神护者B.不足为外人道也
C.而君幸于赵王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小题4】这两段文字通过 两组对比,揭示“  ”这一主旨。
【小题5】作者总结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意在   ,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