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莽苍者(往)蒙国恩(不久)家君作(宰相)
B.三径荒(接近)命途多(乖违,不顺)不名节(怜惜)
C.求之途(没有)侍东宫(任,充当)北海虽(远)
D.以久闻(特别)心远役(害怕)日西山(迫近)
【小题2】下列加点字词性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谨拜表以B.或命巾车,或孤舟
C.吴会于云间D.而后乃今将图
【小题3】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舍簪笏于百龄    ②复驾言兮焉求    ③童子何知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
⑤急于星火   ⑥今臣亡国贱俘 ⑦访风景于崇阿   ⑧彼且恶乎待哉   
⑨南冥者,天池也
A.①⑤⑦/②③/④/⑥⑨/⑧B.①④⑤⑦/②③⑧/⑥⑨
C.①④⑨/②③/⑤⑦⑧/⑥D.①⑤⑦⑧/②③/④⑨/⑥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莫之夭阏者:难以阻碍它。
B.时则不至: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D.腹犹果然:肚子还是饱饱的。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B.而后乃今培风
C.我决起而飞D.三餐而反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赤壁赋》中语段,完成后面题。(7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3分)
①苏子愀然 ②山川相,郁乎苍苍 
飞仙以遨游  ④知不可乎骤得  
盈虚者如彼    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2】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小题3】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说理并表达情怀的?(2分)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染于苍则苍苍:深青色
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绝:全然
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舜染许由、伯阳不求闻达诸侯。
B.此五君者染当又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C.其行理也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必谨所堪者,此谓也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圣王和暴君,贤臣和好佞基本相对。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3分)
②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 身逾辱。(4分)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不犹今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至游舫冶尊治尊:饮酒
B.既矣,复思其义曰名:名字
C.及其所障既彻:撤除
D.而灿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婴: 萦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盲然若一无所见者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不犹向湖山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D.而直一湖山也哉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结合起来的“记”。
B.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C.前半篇记湖山胜景,如胸罗烟月;叙物产人事,恍身临其境。其中,“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是将眼前百里美景比成人们身上绣满了图案的一带衣襟。
D.作品层次清晰,衔接地严丝合缝,文气贯通,顺理成章,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
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3分)
②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4分)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外与天际:边界B.到则草而坐披:披露
C.蹙累积攒:聚集D.觞满酌引:引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悠悠与颢气俱相与枕藉舟中
B.徘徊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凌万顷茫然句读不知
D.施施行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小题3】下列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顺流而
A.吾从而B.望武昌
C.方其破荆州,江陵D.学而大遗
【小题4】下列句子所属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师不必贤于弟子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何为其然也?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分)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注】①释:僧人,和尚。②胠(qū):打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有大志廓:心胸开阔,旷达
B.庶几而得之狎:亲近而态度随和
C.二人欢然无所间:隔阂,嫌隙
D.以天下之乐适:合适,适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往往伏不出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B.然喜歌诗以自娱削木吏,议不可对
C.东济、郓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
D.遂欲往游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独特,写的对象是秘演,但处处以另一男子石曼卿作陪衬,石曼卿对秘演诗的称颂,他的死使秘演感到痛苦等细节,都写出了两人深挚的交情。
B.本文对人物形象的描摹生动传神,两个“胸中浩然”“廓然有大志”的男子,都嗜酒,但秘演醉后乐在放浪形骸的嬉戏,石曼卿醉后乐在兴会淋漓的歌吟。
C.本文立意高远,通过对秘演、石曼卿均是气节高远的奇男子,却“隐”于草野这一事实的叙述,尖锐地指出了当时压抑和埋没人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D.本文感情真挚,作者虽然已步入仕途,却仍求贤若渴,对以秘演和石曼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笔端没有流露歌颂之意,更多的是感叹惋惜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4分)
   
(2)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3分)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欧阳生文集序
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注]①襢,同“禅”,传授。 ②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
③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子既通儒硕望:名望
B.笃好而不厌:满足
C.无以乎桐城姚氏者也易:容易
D.而后有所附文:文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文章,在桐城乎孰能讥之乎
B.各所得传授徒蹈其背出血
C.违此又何求与其身也,耻师焉
D.道废兴,亦各有时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影响的一组是(    )
①善为古文辞   ②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③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④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 ⑤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⑥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第 Ⅱ 卷(96分)
三、(18分)
【小题5】将文言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3分)
(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5分)
【小题6】把文言文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 (3分)
(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 (4分)
(3)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 (3分)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翻译课文中的句子(6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B.不相师耻:以……为耻
C.士大夫之族:家族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或师焉,或不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