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染于苍则苍苍:深青色
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绝:全然
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舜染许由、伯阳不求闻达诸侯。
B.此五君者染当又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C.其行理也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必谨所堪者,此谓也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圣王和暴君,贤臣和好佞基本相对。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3分)
②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 身逾辱。(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4 03:29: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秦观《游龙井记》)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纡以成文    徐:缓缓。
B.高而望之    乘:凭借。
C.而不以为泉  克:能够。
D.自天竺讲事  谢:辞去。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纳光景涵烟霏 疾击远驰
B.然泉者山之精气发也   故岸湖之山多为
C.推其绪余,泽于万物   又何加于此
D.故岭左右,大率多泉   与游客将至寿圣者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③④B.①②⑥
C.③⑤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小题5】断句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小题6】翻译下面句子
①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②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赌棋山庄记
清·谢章铤
吾谢在前明多显宦,入国朝以盐策起家。当其盛时,甲第连云,危楼蔽日,凿深极旷,池馆皆有盛名。及余之初则已衰矣。迁延数十年,屡丁变故,生计愈微。自冠而壮而强,盖累世之老屋亦不克保,而又遭闽省钱荒,易铜而铁,继格不行,复易铁而铜。百金之资亏折不及十金。而余遂家徒四壁,穷无立锥矣。东西谋食,赁庑而居,五年四徙,靡有定宇。回首童游旧地,虽厨溷亦渺如仙境焉。
昔年馆谷稍赢,又得弃产余值约可千金。陈婿莲淑怜余漂泊,为之谋,益以称贷,仅购此屋。乃叹曰:“吾所著书者名赌棋山庄,而今后始有其实也。”庄坐于山,面鼓山,岚翠月华,往来几案,其中有亭有池有台有室,高树蔽亏,巨石突出,位置虽不高,一昂首则数百家皆在其下。内俭外舒,心可静而耳目得所养,与余之素性尤宜。夫以余蹭蹬人世,所志无一,就今老矣,忽留意于一屋,其庸鄙可笑甚矣。虽然韩昌黎固所称文人而知道者,其《示儿》与《符读书城南》二诗,盛陈居赴服御,世或少之,讥其非义方之训。然而昌黎早孤家贫,育于兄嫂,累年奔走,仅得一屋,清白中辛苦所留贻,期以堂构,盖亦人情。余不合时宜未解群风众势之所趋泊然寡营将终其身不获一橼之庇乃天忽与以藏拙之地,欣于所遇,意颇与昌黎同。
犹忆既居之二三年,省会逢遭水患,高者寻丈,低亦数尺,西南尤甚。旧所赁屋,墙崩楼陷。居人号哭,结桴而逃。设使余未迁,不独传砚遗书尽归乌有,而覆压之虞,其能自保哉。然则是屋虽轮妻不逮,余则已幸矣,侈矣。且余忆少年游历,每过谢氏二梅亭、黄氏十砚斋,未尝不流连终日。后读林氏《朴学斋小记》尤觉神往。然是数者皆介在阛阓,无甚杰构。愈叹地以人传,其胜在地不若其胜在人也。曩者陈惕园贡士考九仙山古迹于西南北三面,皆举其人以实其地,独于东迤北第,言:“正一坛化城寺之幽旷而不得其人。”山灵岂将有所待耶?余居正在坛与寺之间,不知百年以往赌棋山庄之名较之迟清亭、宛羽楼何如也?嗟乎,余何以对兹山而无愧哉?药阶退叟谢章铤记于山暖月圆人寿室。
(耀华中学图书馆馆藏《赌棋山庄全集》)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屡丁变故  丁:遭逢
B.与余之素性尤宜 宜:合适
C.世或少之  少:认为……稀少
D.而覆压之虞  虞:忧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赁庑而居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育于兄嫂  故燕王欲结于君
C.其能自保哉  其孰能讥之乎
D.皆举其人以实其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作者对赌棋山庄的喜爱与满意的一组是
①回首童游旧地,虽厨溷亦渺如仙境焉 ②一昂首则数百家皆在其下
③期以堂构,盖亦人情 ④然则是屋虽轮奂不逮,余则己幸矣,侈矣 
⑤然是数者皆介在阛阓,无甚杰构    ⑥不知百年以往赌棋山庄之名较之迟清亭、宛羽楼何如也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余不合时宜/未解群风/众势之所趋泊然/寡营将终其身/不获一椽之庇
B.余不合时宜/未解群风众势之所趋/泊然寡营/将终其身/不获一椽之庇
C.余不合时/宜未解群风众势之所趋/泊然寡营/将终/其身不获一椽之庇
D.余不合时/宜未解群风/众势之所趋泊然/寡营将终/其身不获一椽之庇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家族曾一度显赫,但是在作者这一代已经衰落,甚至贫困无堪。后来因人帮助而购得宅屋,命名为赌棋山庄。
B.作者认为自己对宅屋的喜爱并没有什么可以讥笑的,并引用韩愈的经历,以此来证明这是人之常情。
C.赌棋山庄在作者居住二三年后遭遇了大水,虽然房屋严重损坏,但是作者依然感觉到幸运和知足。
D.作者认为赌棋山庄的风水非常好,可能会出名人。但又感慨自己一事无成,愧对所居之地。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湘 湖

袁宏道

①萧山樱桃、鸷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若浸他湖便无味。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其根如荇,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惜乎此物东不逾绍,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去,以故世无知者。余往仕吴,问吴人:“张翰莼作何状?”吴人无以对。果若,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然莼以春暮生,入夏数日而尽,秋风鲈鱼将无非是,抑千里湖中别有一种莼耶?

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匝皆山。余游时,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湖面甚狭,行数里,即返舟。同行陶公望、王静虚,旧向余夸湘湖者,皆大惭失望。

【小题1】第①段画线的“尔”指代的内容是(用自己话回答)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运用张翰“莼鲈之思”典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惟花中兰     善万物得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然莼春暮生   不累臣衅鼓(《左传·秦晋殽之战》)
C.入夏数日尽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哭(《左传·秦晋殽之战》)
D.正值湖水渔者所盗 吾属今之虏矣(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小题4】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
A.秋风鲈鱼也无非如此,难道千里湘湖还会特别有一种莼菜吗?
B.因秋风鲈鱼人们将不再无视这种莼菜,要抑制湖中另外一种莼菜的生长吗?
C.张翰与秋风鲈鱼并提的难道不是这种莼菜,或者千里湘湖还存有另外一种莼菜?
D.秋风鲈鱼的提法莫非没有什么对与错,可能后来抑制了湖中另外一种莼菜的生长?
【小题5】文章题目“湘湖”,却以大量笔墨写莼菜,对此试立足全文加以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就:接近
B.而江河 绝:隔绝
C.而学于师    耻:以……为耻
D.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取于蓝  古圣人
B.曲中规  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D.善假于物 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一)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B.选文(二)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
C.两段选文都用了比喻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明观点。
D.两段选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说理周密,语言凝练简洁。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