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不犹今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至游舫冶尊治尊:饮酒
B.既矣,复思其义曰名:名字
C.及其所障既彻:撤除
D.而灿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婴: 萦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盲然若一无所见者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不犹向湖山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D.而直一湖山也哉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结合起来的“记”。
B.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C.前半篇记湖山胜景,如胸罗烟月;叙物产人事,恍身临其境。其中,“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是将眼前百里美景比成人们身上绣满了图案的一带衣襟。
D.作品层次清晰,衔接地严丝合缝,文气贯通,顺理成章,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
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3分)
②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4 03:3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恶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于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 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巫医乐师百工人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可怪也与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批判土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例证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已。及抛江过下,嵌岩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嵌岩穴,怪奇万状 窦:孔、洞。
B.舟行颇迟,又秋深缩 潦:积水。
C.庙祝云,山有鹘甚多 栖:居留,停留。
D.舟人指点岸如 赪:赭色。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舟中望山,突兀已 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
B.①列置烽燧,此山当是一也 ②及抛江过下,嵌岩窦穴
C.①徙倚久而归 ②皆以杏仁澄
D.①复小艇游庙中 ②实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作者用精彩而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描绘山川景物的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B.作者在描写众多景点时,一是抓住了景点之间的联系,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C.作者用笔灵活多变,最为详尽地描写了大孤山和对小孤山的景物,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D.文章在记述中随时触合抒情和议论,并引用了传闻轶事、前人诗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2)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孙司封书(节选)
曾 巩
运使司封阁下:窃闻侬智高未反时,已夺邕邑地而有之,为吏者不能御,因不以告。皇祐三年,邕有白气起廷中,江水横溢,司户孔宗旦以为兵象,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拱不听,宗旦言不已。拱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拱又不从。凡宗旦之于拱,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拱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宗旦事祖母尽心,贫几不能自存,好议论,喜功名。巩尝与之接,故颇知之。则其所立,亦非一时偶然发也。世多非其在京东时不能自重,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今其所立,亦可赎矣。巩初闻其死之事,未敢决然信也。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况陈拱以下皆覆其家,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则其有先知之效可知也。以其性之喜事,则其有先言之效亦可知也。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其亦何惜须臾之听,尺纸之议,博问而极陈之。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伏惟少留意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    策:预计
B.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略:掠去,掠夺
C.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目:用眼睛看着
D.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要:要领,关键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反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以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
B.作者曾与孔宗旦有交往,认为宗旦这一次立功,并不是一时的表现、偶然的行为,凭着他好管事的性格,可推知他会在事前说话。
C.作者追叙了孔宗旦生平轶事,进一步证明其“先告”、“死节”的真实可信。最后点明致书意图——白宗旦之事,补天下之失。
D.全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纵横反复,语调哀婉,措辞恳切,言近旨远,在为孔宗旦讼冤的同时,陈说了天下治乱得失之理。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小题1】第一段作者对黎安二生的评价是   ;对苏轼的评价是    
【小题2】黎生赴任前为什么提出“请予言以为赠”?(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根据文意,黎、安二生的“迂”是指   ;我的“迂”是指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作者的朋友,他到了京城后写信给作者,并向他引荐了黎安二生。
B.黎、安二生携带极富才情文章来拜访作者,他读后感到自愧不如的羞辱。
C.作者接受黎生邀请作序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早就在内心里熟悉了黎生。
D.如果黎生听作者的话,不仅难以阻止乡里人的嘲笑,还可能遭受更多的责怪。
【小题5】(小题5)文章两次重复“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