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10分,共18分)
藏书室记
苏 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  )古训,(  )有获。”而况余人(  )?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陈述说明
B.其蔽也贼贼:偷窃
C.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D.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小题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 )古训,( )有获。”而况余人( )?
A.以乃乎B.于则欤
C.于以欤D.于乃乎
【小题3】以下各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力法。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 年 二 十 九 发 尽 白 蚤 死 孔 子 哭 之 恸 曰 自 吾 有 回 门 人 益 亲 鲁 哀 公问 弟 子 孰 为好 学 孔 子 对 曰 有 颜 回 者 好 学 不 迁 怒 不 贰 过 不 幸 短 命 死 矣 今 也 则 亡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A.(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B.(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C.(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D.(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小题5】把《藏书室记》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3分)
(2)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3分)
(3)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4分)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②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被立为国君,因年少,由威后执政。
②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B.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不仅,不但
C.老妇辇而行恃:依靠
D.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也郄:病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赵太后“疼爱儿子”的一组是
①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⑥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说自己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日食饮得无衰乎?(3分)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3分)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3分)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6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A.妪,先大母婢也,二世常以身蔽沛公
B.臣具以表,辞不就职于其身也,则师焉
C.无期功强近之亲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彭殇为妄作若望仆不相
【小题2】在这两段文字中,作者写到亡妻的哪三件事?(3分)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酾酒临江,横槊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江陵下:由高处到低处。
C.造物者之无尽也藏:宝藏。
D.山川相,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
【小题2】【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3分)
A.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麋鹿
D.吾生之须臾
【小题4】【小题5】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3分)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小题6】【小题7】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则刚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小题8】【小题9】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抒发悲观的情绪作铺垫。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小题10】【小题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分)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21分)
报刘一丈书
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何至更辱馈遗,馈赠
B则前所受赠金者,出客曰报,回复
C相公倦,谢客矣!    谢,感谢
D跃马走过之疾,快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客心耻之,强忍与言曰君子疾夫舍曰必为之辞
B.门者又得所赠金,起而入之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祸至燕。
C.则不才益将何报焉?今田先生死明不言
D.即天意亦不欲长者轻弃之也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小题3】【小题4】翻译(11分)
(1)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4分)
(2)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4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小题5】作者说“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什么?(4分)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小题1】【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穷:尽头
B.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C.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者辞:告辞
D.私心有所不尽恨:怨恨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B.有穴窈。至激于义理者不
C.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况仆不得已乎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译: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也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既然出洞了,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从他,而不能享受游洞的乐趣。
B.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译: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C.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译: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能勉励自己不受辱呢?
D.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22分)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灾沴:灾害。
【小题1】【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
D.乐为之其详识:记述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计佣与钱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C.令无失恃不者,若属皆且为
D.治世不能使之无,能为之备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②公敛富人所输;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④为工三万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⑤⑥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小题12】【小题13】【小题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自余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故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漫漫而游漫漫:远远地。
C.箕踞而遨箕踞: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特立:独特卓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余僇人故之文以志
B.醉则更相枕卧故为之文
C.萦青缭白,外天际不培塿为类
D.游于是始洋洋与造物者游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始,黯为谒者,严见惮。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尊宠,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黯加于平日。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黯为人,性少礼倨:傲慢
B.群臣或黯数:责备
C.黯加于平日遇:对待
D.诈足以非饰:装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黯为谒者,严见惮赵亦盛设兵待秦
B.陛下内多欲外施仁义涂有饿莩不知发
C.病满三月示赵弱怯也
D.群臣无二而耻学
【小题3】(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5分)
(2)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5分)
【小题4】汲黯在为人处世上极富个性特征,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4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叙小修诗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言,虽不大佳,然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然弟自厌薄之,弃去。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识见愈朗。的然①以豪杰自命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注释]①的然:鲜明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视:看
B.既长,胆量愈廓:广大,开阔
C.文欲于秦、汉准:遵循,遵照
D.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予极喜其疵处直前诟虏帅失信
B.不效颦汉、魏辞楼下殿,辇来
C.故尝贫病无聊之苦即具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D.予读而悲不知东方既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为弟弟小修的诗作序,指出小修诗作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出并阐述自己“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创作主张。
B.第二段以今之诗文不传与民间歌谣可以流传的判断,大胆批判近代蹈袭的习气,末段以《离骚》为例,连用反问,证明情至之语的重要。
C.作者认为秦汉文、盛唐诗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他们对前人的超越,而小修诗“多本色独造语”的瑕疵之处恰恰就是一种创作上的亮点。
D.作者认为坎坷的经历造就了小修与众不同的性格才情,他把贫病无奈的苦楚抒发于诗,这些诗是真情流露,虽然不雅,却可以流传于世。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的然以豪杰自命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3分)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2)(4分)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