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自余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故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漫漫而游漫漫:远远地。
C.箕踞而遨箕踞: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特立:独特卓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余僇人故之文以志
B.醉则更相枕卧故为之文
C.萦青缭白,外天际不培塿为类
D.游于是始洋洋与造物者游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8 02:5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末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解释加点字词
(1)南北百里,东西一______________
(2)而风何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何往而非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日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览观江流之胜”相同的一项是
A.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B.比去,以手阖门
C.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D.以子之道,移之官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快哉此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故不我若也
C.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D.村中少年好事者
【小题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一句中“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客逾庖而
B.非有能硕茂之也
C.冈陵起伏,草木
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同类题5

自幼施教

颜之推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㖷,师保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简注)①颜之推(531—590),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饱经沧桑,勤于思考,对人生的思索较深刻,也特别重视家风的训导。他的代表作《颜氏家训》20篇,体制宏大,内容赡博,是隋代之前教子学的集大成著作,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前人有所谓“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评论,并誉之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颜之推的孙子、唐代著名古籍整理家颜师古,颜之推的五世孙、颜体书法创始人颜真卿和著名的颜杲卿,都得益于《颜氏家训》。②上智:原指上等人聪明,这里指天资聪颖者。下句的“下愚”,原指下等人愚蠢,文中指天性愚笨者。③中庸:中等平常的人。④咳㖷(hái tí):二三岁婴儿的笑声,这里解作“孩提”,即幼儿。⑤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子弟职务的官吏。这里指老师。⑥固:本来。⑦导习:训导教育。⑧尔:如此,这样。⑨婴稚:即婴儿。⑩止:制止。⑪畏慎:敬畏父母,小心谨慎。⑫然:这样。运为:“运”通“云”,即言语。运为,言行。⑭恣:放任,放纵。⑮翻:翻过来,即“反而”,下文“反”同义。⑯识知:懂事。⑰习:习性,成习惯了。⑱隆:盛。⑲逮:等到。⑳败德:道德败坏。㉑初来:刚娶进门。 ㉒诚哉斯语:主谓倒装句。斯,这;诚,确实。
(阅读指要)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教儿婴孩”,“习惯如自然”,勤于督训,导习而成。作者在阐述道理过程中善于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展开论述,既有从正面阐明该如何施教的,也有从反面指出不该放任的,使人从而反思、借鉴。

(阅读训练)
【小题1】本文重点训示的是:____________。文章强调了:___________的重要性。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要自幼施教的一组是(   )。
①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②生子咳㖷,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③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④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⑤比及数岁,可省笞罚。⑥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作者在阐述父母教育的作用时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告诫人们:父母对子女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父母的必须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小题4】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小题5】(1)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2)简答题: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