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小题1】【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穷:尽头
B.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C.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者辞:告辞
D.私心有所不尽恨:怨恨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B.有穴窈。至激于义理者不
C.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况仆不得已乎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译: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也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既然出洞了,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从他,而不能享受游洞的乐趣。
B.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译: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C.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译: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能勉励自己不受辱呢?
D.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9 02:1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游侠列传序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 拘 学 或 抱 咫 尺 之 义 久 孤 于 世 岂 若 卑 论 侪 俗 与 世 沉 浮 而 取荣 名 哉 而 布 衣 之 徒 设 取 予 然 诺 千 里 诵 义 为 死 不 顾 世 此 亦 有 所 长 非 苟 而 已 也
A.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 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B.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C.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D.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钝斋记 清方孝标
①由高会君子堂之东偏南折,有小廊,由廊得竹篱,由篱又东折入门,得古柏、榆各一,老桂三,杂卉数十。柏之荫可覆庭,榆之荫方半亩。荫之中有屋凡四楹,中为小堂,左为室,右两楹为斋,方子读书地也,名 曰“钝斋”。
②或曰:“何谓也?”曰:“不忘师教也。”“曷言乎师教?”曰:“余昔读中秘书,实师武陵学士胡公此庵先生也。”先生时以理学倡教,长安贤士大夫从之者众。余受业其门,先生器之。余尝于僦居葺老屋为斋,造先生,请名焉。先生不答,有间,与余说“吾与回言终日章”义,曰:“回之不可及,不在不愚而在如愚。盖回以不愚而如愚,故庶几凡人以愚而如不愚,故去圣远甚。”辞毕,余拜命曰:“有是夫,先生其即以‘愚’名余斋夫?”先生曰:“未也,子何利也?吾将以‘钝’名子之斋也。”余再拜,受教而归。遂名其斋。
③自是二十余年,患难奔走,或为斋,或不能为斋,而无时不奉“钝斋”之名以周旋。今获安居,奉亲治蔬圃,韦弦之训安敢忘?
④且尝思夫“钝”之义矣。钝,迟也,不利也。《说文》谓字“从金从屯”。屯,邅也,为卦,以震遇坎,以动遇险,故不利。金,坚物也;刚,德也,故以金制屯。此义也,非即余之入险而终济乎险之道耶!……《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之谓也。然则以屯御金,又非即余之出险而不忘乎险之道耶!然则余安敢不始终其教以自警云。
注①僦:租屋。②孔子向颜回讲授终日,颜回从不提出疑问,似愚。然考其言行,能申发夫子之教,故谓“不愚”。③韦弦:指警戒、规劝。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④屯:卦名,震下坎上。卦象是雷雨交加,故曰“不利”。邅:艰险难行。
【小题1】第一段方框内应填入的字是(  )。
A.此B.之C.其D.厥
【小题2】作者尊奉归有光,本文第①段与《项脊轩志》的相关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加以赏析。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小题3】本文第④段引《说文》《易》,分析“钝”的含义,对此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金制屯,即以坚强对付艰难,方可脱离险境。
B.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屯御金,即脱离险境仍不忘艰险,方可平安。
C.“入险而终济险”“出险而不忘险”,说理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忧患意识。
D.以“钝”为书斋名,强调做人要“抱朴守愚”,蕴含了深邃的修身处世之道。
【小题4】议论文也讲究曲折波澜。请赏析本文第②段行文思路的跌宕起伏。
【小题5】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大夫集后序(节选)

曾巩

始公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以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皆大治官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鸣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①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②公:指曾巩的祖父曾致尧(947-1012),字正臣,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官秘书丞,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谏净,累迁礼部郎中。死后追赠谏议大夫,故称“先大夫”。③龃龉(jǔ yǔ):齿不正而参差出入。引申为意见不合,互相抵触。④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相应,称符应。

(阅读指要)本文是一篇序言,因写在文集的后面,故称为后序。曾巩的祖父虽然有奇才,但常常直言进谏,指责大臣,言语激烈,因此以龃龉终。曾巩担心祖父的功行不能被史书真实记载,所以写下这篇序,记载祖父的生平事迹,供后人研究考证。文章有叹有赞,刻画出了曾致尧刚直好诤的形象风貌。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始公见奇于太宗(________)
(2)而公常激切大臣(________)
(3)以与民休息,塞天下(________)
(4)细奸臣,人事(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定”与“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中“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岂可一切拘以B.痛思痛,痛何如哉
C.无欲以静,天下将自D.俄顷风云墨色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曾公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②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③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④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⑤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⑥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敢于谏净,颇受两代国君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历史上一段
“主圣臣直”的佳话。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建道观,曾公极力进谏,表现了敢于与潮流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政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
(2)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
【小题6】从文中可以看出曾公具有怎样的品格?曾巩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为文书

柳宗元

古今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且自孔氏以来,兹道大阐。家人励,刓精竭虑者,几千年矣。其间耗费简札,役用心神者,可数乎?登文章之篆,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其余谁不欲争裂绮绣,互攀日月,高视于万物之中,雄峙于百代之下乎?率皆纵臾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故日得之为难。

嗟乎!道之显晦,幸不幸系焉;谈之辩讷,升降系焉;鉴之颇正,好恶系焉;交之广狭,屈伸系焉。则彼卓然自得以奋其间者,合乎否乎?是未可知也。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末振。彼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著者哉!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故曰知之愈难。

而为文之士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抉其意,抽其华,置齿牙间,遇事蜂起,金声玉耀,诳聋瞽之人,一时之声。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是其所以难也。

间闻足下欲观仆文章,退发囊笥,编其芜秽,心悸气动,交于胸中,未知孰胜,故久滞不往也。今往仆所著赋、颂、碑、碣、文、记、议、论、书、序之文,凡四十八篇,合为一通,想令治书苍头吟讽之也。击辕拊缶,必有所择,顾鉴视其何如耳,还一字示褒贬焉。

(注)①颣(1èi):毛病、缺点②刓(wán)精:削损精力。③纵臾:从容、自信的样子。④治书苍头:管理书籍的奴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文章难   号:宜称
B.家人励 修:修养
C.戕贼文史 戕贼;损害
D.一时之声 徼:获取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比兴不足 即患秦兵
B.可数乎 皆出于此乎
C.久滞不往也   或百步后止
D.还一字示褒贬焉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设问领起,发人深思。对于“古今号文章为难”的原因,回答因人而异,作者撇开人们常见的难点不谈,提出“得之为难,知之愈难”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认为“为文之士”容易为细疵微瑕所挫和因为成功的几率太小而心灰意冷、中途放弃是“得之为难”的两个原因。
C.文章第三段从正面分析“知之愈难”的原因,作者用扬雄和司马迁两个例子证明“为文之士”的成功要具备际遇好、官位高、交际广的条件。
D.文章第四段从反面论证“知之愈难”的道理,少数“为文之士”剽窃他人作品,断章取义,1众。欺骗大众,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得真正的高明之作不被人认可。
【小题4】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苟或得其髙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皆纵臾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
(2)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续师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於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於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B.蒙师,是给儿童启蒙的老师。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C.古代君主面南朝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之风。
B.黄宗羲之所以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是担心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但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而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黄宗羲使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2)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