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2分)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灾沴:灾害。
【小题1】【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
D.乐为之其详识:记述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计佣与钱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C.令无失恃不者,若属皆且为
D.治世不能使之无,能为之备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②公敛富人所输;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④为工三万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⑤⑥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小题12】【小题13】【小题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9 02:2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说明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予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孰能讥之乎?
B.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C.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D.夫夷近,则游者众
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
【小题4】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4)各2分(2)(3)各3分)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矜节    名:名声
B.宠命优    渥:厚
C.相为命    更:更加
D.保余年    卒:终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在故老,犹蒙育 ②本图宦达,不名节
B.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C.①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②但刘日薄西山
D.①报养刘日短也   ②非独蜀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所希冀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小题4】以下对选文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头就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合法。
B.文中自陈宦历部分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感情至为恳切。
C.这两段融情于理,特别是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文中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更重要。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小题6】本文中有一些词句后来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成语。请从选文中找出四个成语,并加以解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上高县学记  苏辙
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教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习其耳目   习:练习B.是以其政不烦 烦:急躁
C.其刑不渎   渎:轻慢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诏:命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揉而熟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而民之化也速  吾从而师之
C.乃谋建学官    君乃亡赵走燕
D.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
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
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 )来求文以识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而B.乃C.且D.则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州新学由李侯倡议并设计建造。
B.太平州的旺族出钱建造了李侯官府。
C.太平新学有田地和器具供学者劳动。
D.李侯因治理太平有功被当地人感念。
【小题3】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小题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小题5】第③段作者就兴建州学的目的表达了观点,对此作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