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10分,共18分)
藏书室记
苏 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  )古训,(  )有获。”而况余人(  )?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陈述说明
B.其蔽也贼贼:偷窃
C.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D.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小题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 )古训,( )有获。”而况余人( )?
A.以乃乎B.于则欤
C.于以欤D.于乃乎
【小题3】以下各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力法。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 年 二 十 九 发 尽 白 蚤 死 孔 子 哭 之 恸 曰 自 吾 有 回 门 人 益 亲 鲁 哀 公问 弟 子 孰 为好 学 孔 子 对 曰 有 颜 回 者 好 学 不 迁 怒 不 贰 过 不 幸 短 命 死 矣 今 也 则 亡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A.(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B.(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C.(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D.(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小题5】把《藏书室记》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3分)
(2)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3分)
(3)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5 11:5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区册序
韩 愈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从游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注】①本文作于韩愈被贬阳山县令期间。②侔(móu):等同。③挐(ráo)舟:划船,撑船。④“逃空虚”句:意思是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便觉得欣喜了。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忧。
B.愈待罪于斯,半岁矣且:将近。
C.然后可告以出租赋,期约奉:接受,遵守。
D.与之嘉林,坐石矶翳:昏暗。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言语不通,画地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B.然后可告出租赋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自南海挐舟来抚孤松盘桓
D.有志于其间也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共19分)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於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释 ①媕婀(ān ē):指依违阿曲,毫无主见。②中官:宦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碌碌者殆:大概,恐怕。
B.摹拟锻炼以为工:工巧,精妙。
C.予得而论之序:序言,文序。
D.然存者不能什一什一:十分之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必经世为心秦亦不城予赵
B.耗无用之地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天下有道,行有枝叶于其身也,耻师焉
D.则文不期多自多君子博学日三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B.作者认为文章的关键在于“道”,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会依据“道” 自然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形态。
C.作者回顾了自己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对那种仅仅从形式与文字技巧上加以模拟雕饰的文风的否定态度。
D.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古朴浑厚,以舒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笔调阐发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得语浅情深,意蕴悠远,颇具深意。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昔 人 所 谓 文 帝 之 于 贾 生 所 陈 略 见 施 行 矣 当 强 仕 之 年 进 位 牧 伯 为 外台 之 极 品亦不为不遇 而 遂 投 劾 以 归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3分)
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和背景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辨《墨子春秋》

柳宗元

①司马迁读《墨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景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小题1】“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______”和“______”的思想。
【小题2】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小题3】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小题4】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9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使负栋之柱支负B.使天下之人致使
C.使六国各爱其人爱护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依次
【小题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倚歌而和之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客逾庖而宴D.某所,而母立于兹
【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秦人不暇自哀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B.妪,先大母婢也
C.戍卒叫,函谷举D.而今安在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独乐园记①
(宋)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辟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②,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下,若象鼻;自是分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紝采药,操斧剖竹,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③。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迂叟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出知永兴军,后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熙宁六年,购地二十亩,筑园。②区:处,所。③柅: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四年迂叟始家:安家
B.南北列轩:高大
C.所者学之未至病:耻辱
D.迂叟曰谢:道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各尽其分安之童子莫对,垂头
B.合而命之曰独乐园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人不取,岂得强之乎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乐”之所求,情况不同,人各有异,需要的是 “各尽其分而安之”,因此,自己身为迂叟,既非王公,又非圣贤,“独乐”可也。
B.作者采用赋文手法,对独乐园的介绍不厌其详、铺陈无遗,但这种铺述又并非杂芜堆砌,而是井然有序地逐一推出,俨然一幅布局清晰可见的全景图。
C.最后一段,作者设难而诘,自贱其身,自贬其乐,以退为进,连用设问,寓雄辩于问答之中,层层守攻,理直气壮地说明“独乐”可也。
D.作者“记”独乐园意在抒发“独乐”之情,而这种看似与世无争的“独乐”之情,实则是与世抗争的另一种形式,其自贬自责及自乐正是对时局不满的发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沼 东 治 地 为 百 有 二 十 畦 杂 莳 草 药 畦 北 植 竹 方 若 棋 局 径 一 丈 屈 其 杪 交 相 掩 以 为 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3分)

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