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D.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 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足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 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     D.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菌不知晦朔(一个月) B.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回旋而上)
C.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汲汲然) D. 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肯定)
【小题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彼且奚适也?
A.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 B.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 某所,而母立于兹
【小题5】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1)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护)
C.信臣精率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统治)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过秦论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
B.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3】(小题3)本段文字从几个方面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对比,选出对比的几个方面
①天下 ②地位 ③地势 ④兵器 ⑤权力 ⑥军队 ⑦谋略
A.①②④⑥B.②④⑥⑦C.③④⑤⑦D.②⑤⑥⑦
【小题4】(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分)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译文:     
③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分)
译文: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B.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C.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D.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小题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5分)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5分)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复铸铜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执,皆缀花瓣,俨若生人。筵下有二铜管,上口高数尺,出筵后。其一管空,一管内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则众乐皆作,与真乐不异焉。有琴长六尺,安十三弦,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铭曰“璠玙之乐”。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管”。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假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祖,常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忝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如此终岁焉。戚夫人死,侍儿皆复为民妻也。

(节选自《西京杂记》卷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盈:满。
B.辄使夫人击筑   辄:就。
C.吹笛击筑    筑:拍打。
D.菊华舒时   舒:绽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作蟠螭,以口衔灯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则众乐皆作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C.后出为扶风人假儒妻  愿为小相焉
D.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入咸阳后,见到许多奇珍异宝,但一概不动,表现了他的政治谋略。
B.对咸阳宫的珍宝描写,有传说的虚构成分,作者只是对传说加以记载,而不出面评论。
C.侍女对皇宫生活的回忆,充满了留恋之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含蓄地批评侍女贪图享乐的思想。
D.所选笔记段落,记事细腻,表现了笔记文的特点,作者不动声色地细细记载一些事情,结合历史全面来看,就会发现隐得很深的一些情感态度。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九 月 九 日 佩 茱 萸 食 蓬 饵 饮 菊 华 酒 令 人 长 寿 菊 华 舒 时并 采 茎 叶 杂 黍 米 酿 之 至 来 年 九 月 九 日 始 熟 就 饮 焉 故 谓之 菊 华 酒。
(2)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
(3)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刘基《说虎》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6处)。(6分)
【小题2】作者刘基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请写出另外两大家中的一位。(2分)
【小题3】请概括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什么道理?(2分)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面的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兮兰桨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B击空明兮溯流光——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渺渺兮于怀——我的心想得很远啊
D 望美人兮天一方——盼望美人啊,我们却天各一方。
【小题2】下面前两句话比喻泛舟赤壁之乐,后两句话比喻洞箫和鸣之悲,对本体和喻体相似之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轻松愉快)
B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超然脱俗)
C 舞幽壑之潜蛟 (了无声形)
D 泣孤舟之嫠妇 (孤寂悲切)
【小题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点题,写泛舟赤壁的情景,主客乘舟,饮酒诵诗,如同离开人世,飞升仙境,写出了酒酣神迷时的幻觉。
B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C 这两段虽然不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但为全赋重心得主客对答部分创造了气氛,培养了情绪,做好了铺垫。例如,由洞箫的哀怨,引出对曹孟德的感伤,再引出苏子的宏论。而且,起篇之江、月,贯穿始终。
D 这篇抒情赋,既有“清风徐来”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二者兼备。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9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治官舍治:治理
B.其占为有年有年:丰年
C.既而弥月不雨弥:满
D.农夫相与忭于野忭:高兴、喜欢
【小题2】【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喜雨”情感的一组是( )
①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②商贾相与歌于市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
④造物不自以为功 ⑤而吾亭适成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4】【小题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为喜雨亭命名写起,到最后又收束在喜雨亭的命名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文笔酣畅。
B.第二段写百姓的忧喜,其间却蕴含着作者的忧喜,体现了作者与百姓休戚相关的情感。
C.最后一段,作者热情歌颂了太守、天子,乃至造物、太空,表达了他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
D.文章渲染了一种“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表现了苏轼百姓富乐官员才能安逸的思想。
【小题6】【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4分)
译文:   
⑵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2分)
译文:  
【小题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2分)
译文:   
⑵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分)
译文: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小题1】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市:卖,此指做官
B.东都虽信多才士信:相信
C.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 咨:询问
D.夫南面而听天下听:治理
【小题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若属且皆为所虏
B.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多于南亩之农夫
C.于是以石生为媒于是余有叹焉
D.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3】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人而欣幸和为私人失友而惋惜的心情。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3)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19分)
书 过 善 人 事
(清) 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阖户罢市    阖户:全家
B.亟出慰之曰   亟:急速,赶快
C.以振饥耗其半  振:通“赈”,救济
D.一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3分)
A.①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②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B.①呼曰:“善人,善人。”②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①人何惮而不为善哉!②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D.①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②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石公弼字国佐,越州新昌人。登进士第,调卫州司法参军。淇水监牧马逸,食人稻,为田主所伤。时牧法至密,郡守韩宗哲欲坐以重辟。公弼当此人无罪。宗哲曰:“人伤官马,奈何无罪?”公弼曰:“禽兽食人食,主者安得不御,御之岂能无伤?使上林虎豹出而食人。可无杀乎?今但当惩圉者,民不可罪。”宗哲怒,以属吏。既而使者来虑囚,如公弼议。再调涟水丞。供奉高公备纲舟行淮,以溺告。公弼曰:“数日无风,安有是?”使尉核其所载,钱失百万。呼舟人物色之,乃公备与寓客妻通,杀其夫,畏事觉,所至窃官钱赂其下,故诡为此说。即收捕穷治,皆服辜。知广德县,召为宗正寺主簿。入见,言:“朝廷比日所为,直词罕闻,颂声交至,未有为陛下廷争可否者。愿崇忠正以销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徽宗善之。擢监察御史。
三舍法行,士子计等第,颇事告讦。公弼言:“设学校者,要以仁义渐摩,欲人有士君子之行。顾使之相告讦,非所以建学本意也。”迁侍御史。苏杭造作局工盛,公弼陈扰民之害,请革技巧之靡丽者,稍罢进奉,帝纳之。故事,初至宫,例得金缯之赐二百万,公弼辞不受。水官赵霆建开直河议,谓自此无水忧,已而决坏钜鹿,法当斩。霆善交结,但削一官,犹为太仆少卿。公弼论为失刑,霆坐贬。进兵部尚书兼侍读。上疏言:“崇宁以来,臣下专务生事,开边兴利,营缮徭役,蹶民根本,因之饥馑。汴西挽运花石,农桑废业,徒弊所有,以事无用。宜使之休息,以承天意。”张商英入相,欲引为执政,何执中、吴居厚交沮之。以枢密直学士知扬州。群不逞为侠于乡里,自号“亡命社”。公弼取其魁桀痛治,社遂破散。江贼巢穴菰芦中,白昼出剽,吏畏不敢问。公弼严赏罚督捕,尽除之。卒,年五十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淇水监牧马逸,食人稻逸:安逸
B.郡守韩宗哲欲坐以重辟坐:判罪
C.设学校者,要以仁义渐摩渐:熏染
D.擢监察御史擢:提升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石公弼明察正直的一组是    (   )
①今但当惩圉者,民不可罪 。 ②数日无风,安有是?  ③例得金缯之赐二百万,公弼辞不受。  ④公弼论为失刑,霆坐贬。  ⑤崇宁以来,臣下专务生事  ⑥公弼严赏罚督捕,尽除之。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公弼执法公允严明,有官养马匹吃农夫田里稻谷,被田主打伤,他根据十分严密的放牧法,不判养马者,而判田主有罪。他查清高公备盗窃官钱,贿赂手下人,以掩盖杀人罪行的事实,使之受到严惩。
B.石公弼敢于直谏。一次入见皇帝,他批评大臣们只知歌功颂德,不敢争论是非曲直,要求皇帝提倡谏诤,以使自己免受蒙蔽。石公弼还强调学子要有君子品行,不能不择手段地来谋取自己的优良等地。
C.石公弼关心百姓利益,他看到苏杭造作局严重扰民,就请求朝廷停止珍奇物品的进贡。他还批评了崇宁年间以来许多官员意为滋生事端,伤害百姓根本利益的种种行为,主张让百姓休养生息。
D.石公弼敢于打击地方邪恶势力,担任扬州知府时,严惩“亡命社”首领,使“亡命社”自行瓦解。江贼深藏芦苇深处,白昼出行抢劫。石公弼严明赏罚,督促抓捕,将江贼全部剿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禽兽食人食,主者安得不御,御之岂能无伤?使上林虎豹出而食人。可无杀乎?
译文:     
(2) 苏杭造作局工盛,公弼陈扰民之害,请革技巧之靡丽者,稍罢进奉,帝纳之。
译文: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