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护)
C.信臣精率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统治)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过秦论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
B.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3】(小题3)本段文字从几个方面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对比,选出对比的几个方面
①天下 ②地位 ③地势 ④兵器 ⑤权力 ⑥军队 ⑦谋略
A.①②④⑥B.②④⑥⑦C.③④⑤⑦D.②⑤⑥⑦
【小题4】(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分)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译文:     
③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5 02:5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
南宋吕祖谦①
天下之事,有非出于人情之常者,其终必不能安。受施者致其报,施者享其报,人情之常也。居施者之地,而为报者之事,非人情之常也,矫也。彼徒见夫有徳于人者,责.报则两伤,忘报则两全也,遂以谓忘报者犹足以全其恩。
人与己无二情也,人受施于我,其报犹有时而厌,况我有施于人,反仆仆然为报者之事,是果人情之所安乎?惟其不出于吾情之所安,虽矫而.行之,激而为之,矫者怠,激者衰,则吾情终有时而不能继矣。恩之而不能继,则衅隙生焉.,曾不如相忘者之为安也。常理之外,不可加一毫之理,常情之外,不可加一毫之情。过爱者必憎,过喜者必怒,情岂有过而不反者哉?
盖尝观秦穆、晋文之争端,然后知常情之果不可加也。晋文以一亡公子而列于五霸,揆厥本原,果谁之力耶?使袭先祀,使君.万民,使专土疆,使擅利势。一身之间,自冕及舄②, 皆秦穆所致也。有丘山之施,而不受涓滴之报,在秦穆既为盛徳矣!今秦穆非特不责报于晋,乃.反致其报于晋。务欲加于常情,以结晋之欢焉。呜呼,情果可加?秦穆始欲加圣人之所不能加,终则自不能继,而怨随之。隙开于郑之围,而成于崤之役。吾是以知始之加,乃终之损也。或者咎秦穆与晋俱围郑,反背晋而成之。吾谓是固秦穆之罪,然其祸源,正不在是。挟未报之德,矫情屈意,反若受役于晋者,是安可久耶?衅隙不发于今,必发于后。烛之武之说,三大夫之成,特衅隙之迹,而非其端.也。
噫!晋人初受秦穆生全之际,怀恩未报,方以为我负秦。习见秦穆服从之久,少有不合,遽以为秦负我。是秦穆之以恩召怨,固可责,晋人之以恩为怨,尤可责也。露之滥.根茎,苗节无不沾;雨之降丘陵,原隰无不被,天之恩物至矣!然日出阳升,则天不知有露也;云日空霁,则天不知有雨也。种一草植一木幸而滋荣则朝环夕绕认以为己恩爬搔培壅未必不反为物之害者,其.秦穆类耶!
(本文节选自《东莱博议》,有删减)
①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②舄(xì):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报则两伤   责:要求
B.使君万民 君:统治
C.而非其端也   端:一面
D.露之滥根茎   滥:滋润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矫而行之 拔剑撞而破之
B.则衅隙生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C.乃反致其报于晋   今君乃亡赵走燕
D.其秦穆类耶 吾其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第一段起笔即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天下之事,有非出于人情之常者,其终必不能安”。
B.第二段主要分析事情不出于常情而不能久安的原因,得出“在常情常理之外不可加一毫情理”的结论。
C.第三段以秦晋之争为例,指出秦晋之隙源于秦伯的“背晋成郑”,以此论证“常情之果不可加也”。
D.作者对秦晋关系理解独到,立意新颖,警戒世人既不能如秦穆公“以恩招怨”,更不能如晋人“以恩为怨”。
【小题4】用“/”给文中划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种一草植一木幸而滋荣则朝环夕绕认以为己恩爬搔培壅未必不反为物之害者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居施者之地,而为报者之事,非人情之常也,矫也。
②晋文以一亡公子而列于五霸,揆厥本原,果谁之力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而望矣  跂:踮起脚跟
B.而闻者 彰:清楚。
C.而江河 绝:阻断。
D.君子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小题2】下列各项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
A.用亡郑以陪邻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耳矣
D.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登高而招”“假舆马者”等生活现象说明只要“善假于物”,就能提升自己。
B.第一段运用比喻手法,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阐明学习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C.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D.两段文字从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等角度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同类题3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由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败莫大于不自知。
魏文侯燕饮,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以座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有司过之士过:过失
B.魏文侯燕饮燕:通“宴”
C.次及翟黄次:依次
D.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微:卑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夫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人本来就不能了解自身,君主尤其严重
B.文侯不说,知于颜色——魏文侯嘴上不说,但知道任座是给自己颜色看
C.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忠臣竭尽他的忠心,却不敢远离君主而获罪死亡
D.终以座为上客——最终把任座待为上等宾客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设立辅佐自己的大臣,设立负责批评教育的老师,就是用来指出天子的过失的。
B.尧设置了进谏的鼓,舜设立了供人书写批评意见的木牌,可还是担心自己有错不能自知。
C.任座认为魏文侯得到了中山之地没有封给弟弟却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不是贤德的君主。
D.翟黄以为任座直谏得罪了君主,会死在宫门外,出去见他还活着,就把他召进了宫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翰林院编修程君鱼门墓志铭

清袁枚

君程姓,名晋芳,字鱼门。乾隆初,两淮殷富,程氏尤豪侈,多畜声色狗马。君愔愔好儒,其资购书五万卷,招致方闻缀学之士,与共讨论。海内之略识字能握笔者,俱走下风,如龙鱼之趋大壑。君不能无用世心,屡试南闱不第,试京兆不第。亡何,盐务日折阅,而君舟车仆遬觅举温卷之费,颇不赀。家渐中落,年已四十余。癸未,天子南巡,君献赋;召试行在,赋《江汉朝宗》诗四章。天子嘉之,拔第一,赐中书舍人。再举进士,改吏部文选司。未几,天子开四库馆,诸大臣举君为纂修,议叙授翰林院编修。分校礼闱,得士若干。

君耽于学,见长几阔案辄心开,铺卷其上,百事不理。又好周戚友,求者应,不求者或强施之。付会计于家奴,任盗侵,了不勘诘。以故虽有俸,有佽助,如沃雪填海,负券山积,势不能支。乞假赴陕,将谋之中丞毕公,为归老计。时酷暑,索逋者呼噪随之。君已衰老,乘弇栈车,行烈日中,顿撼失食饮节;又闻西陲兵起,氛甚恶,不能无悸,遂病。至中丞署中,一月死。年六十七。呜呼!

君交满海内,而与余尤昵。未乞假,先致书托觅屋。余喜甚,谓老可不孤。拟某士将向君荐,某处将与君游,某文字将待君决可否。部署暗定,君之来。不料在岭南,孙中丞补山告君死。时方召食,惊泣至失匕箸。归舟惘惘,行五六千里不能释君于怀。

君秀眉方颐髯飘飘然左右拂吟论意得阔步摇簸袍褶风生与人言暖暖姝姝若恐伤之虽臧获无所凌谇。遇文学人惵然意下,敬若严师。虽出己下者,亦必推毂誉,使满其意。以故京师语曰:自竹君先生死,士无谈处;自鱼门先生死,士无走处。竹君者,君之座主朱学士筠也。君学无所不窥,天星、地志、虫鱼、考据俱宣究,而尤长于诗。古文醇洁,有欧、曾遗意。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秀眉方颐/髯飘飘然/左右拂吟/论意得阔/步摇簸/袍褶风生/与人言暖暖姝姝/若恐伤之/虽臧获无所凌谇。
B.君秀眉方颐/髯飘飘然/左右拂吟/论意得/阔步摇簸/袍褶风生/与人言暖暖姝姝/若恐伤之/虽臧获无所凌谇
C.君秀眉方颐/髯飘飘然左右拂/吟论意得/阔步摇簸/袍褶风生/与人言暖暖姝姝/若恐伤之/虽臧获无所凌谇
D.君秀眉方颐/髯飘飘然左右拂/吟论意得阔/步摇簸/袍褶风生/与人言暖暖姝姝若恐伤之/虽臧获无所凌谇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资购书五万卷 罄:用尽
B.俱走下风 下风:在风向之下,此为归附之意
C.君之来 迟:缓慢
D.亦必推毂誉  延:扩展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卷:指反复温习诗文,正如前人所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B.礼闱:又称礼部试、春闱。科举为礼部专职司,因此称在京举行的会试为礼部试,亦称礼闱。明、清会试都在春秋举行,故亦称春试、春闱。
C.四库:即“四库全书”的省称,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D.臧获:指奴婢,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氏家族在两淮地区富甲一方,生活奢靡。但程君却致力于学习儒道,花钱买了五万卷书,并招揽了很多有识之士一起研究。
B.程君科考之路并不顺利,一直没有考中。直到天子巡幸江南,程君去呈献了辞赋,得到皇帝赏识,才被擢拔为第一名,赐官中书舍人。
C.程君为人热情善良,周济亲戚朋友,有求必应;即使人家未求,也会主动提供帮助。
D.程君沉迷学习,学识渊博,天星、地理、虫鱼、考据都深入钻研,而尤其擅长作诗。古文纯正,有欧阳修、曾巩的遗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付会计于家奴,任盗侵,了不勘诘。
(2)君交满海内,而与余尤昵。未乞假,先致书托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