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面的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兮兰桨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B击空明兮溯流光——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渺渺兮于怀——我的心想得很远啊
D 望美人兮天一方——盼望美人啊,我们却天各一方。
【小题2】下面前两句话比喻泛舟赤壁之乐,后两句话比喻洞箫和鸣之悲,对本体和喻体相似之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轻松愉快)
B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超然脱俗)
C 舞幽壑之潜蛟 (了无声形)
D 泣孤舟之嫠妇 (孤寂悲切)
【小题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点题,写泛舟赤壁的情景,主客乘舟,饮酒诵诗,如同离开人世,飞升仙境,写出了酒酣神迷时的幻觉。
B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C 这两段虽然不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但为全赋重心得主客对答部分创造了气氛,培养了情绪,做好了铺垫。例如,由洞箫的哀怨,引出对曹孟德的感伤,再引出苏子的宏论。而且,起篇之江、月,贯穿始终。
D 这篇抒情赋,既有“清风徐来”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二者兼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3 06:0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小题4】(小题4)用“/”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焉寻:寻找
D.书子亭之壁,以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思善建不拔者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
C.居易惜尝经长者之手实迷途未远
D.然则竹之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将有事西畴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小题4】文言翻译(共7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4分)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分)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19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修:修长
B.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信:确实
C.修短随化,终于尽期:至,到
D.虽世事异殊:特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海运则将徙南冥
B.每览昔人兴感由内无应门五尺
C.亦足畅叙幽情不物喜,不以已悲
D.列坐次吾还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与会的人物,也写了兰亭优雅的环境和活动情况。
B.第三段写了喜欢“静”和喜欢“躁”的人,他们在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引发作者的感慨。
C.东晋许多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对他们 “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作者有深深的共鸣,表示认同,所以悲痛。
D.作为文集的“序”,作者在结尾不忘提及结集的目的,记载与会之人并收录他们赋的诗,目的是让后世读者有感于他们的情致。
【小题4】翻译句子(10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6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
B.因乘便,宰割天下信臣精卒陈兵而谁何
C.以天下之士然秦以区区之地,万乘之势
D.斩木为,揭竿为旗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自以为关中之固D. 以为桂林、象郡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匈奴七百余里B.序八州而同列
C.外连衡而诸侯D.尊贤而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新序目录序
刘向所集次《新序)三十篇,目录一篇,隋唐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見者十篇而已。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论日:
古之治天下者,一道德,同风俗。盖九州之广,万民之众,千岁之远,其教已明,其习已成之后,所守者一道,所传者一说而已。故《诗》《书》之文,历世数十,作者非一,而其言未尝不相为终始,化之如此其至也。当是之时,异行者有诛,异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备也。故二帝三王之际,及其中间尝更衰乱、而余泽未熄之时,百家众说未有能出于其间者也。及周之末世,先王之教化法度既废,余泽既熄。世之治方术者,各得其一偏,故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者,峰起于中国,皆明其所长而昧其短,矜其所得而讳其失,天下之士各自为方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先王之遗文虽在,皆绌而不讲,这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
汉兴六艺皆得于断绝残脱之余,世复无明先正之道以一之者。诸儒传记百家之言,皆悦而向之。故先王之道为众说之所蔽,暗而不明,都而不发。而怪奇可喜之论,各师异见,皆自名家者,诞漫于中国。一切不异于周之末世,其弊至于今尚在也。自斯以来,天下学者知折衷于圣人,而能纯于道德之美者,杨雄氏而止耳。如向之徒,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孟子日: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汉之士岂特无明先王之道以一之者哉? 亦其出于是时者,豪杰之士少,故不能特起于流俗之中、绝学之后也,
盖向之序此书,于今为最近古,虽不能无失,然远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来,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要在慎取之而已。故臣既惜其不可见者,而校其可见者特详焉,亦足以知臣之攻其灾者,岂好辩战? 臣之所不得已也
(选自《曾巩集),有刑改)
注①一偏:一个方面。②方:方术,学说。③断绝残脱:散落佚失,残缺脱漏,指记载经术的竹筒破碎残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防之又如此其备也    备:完备,齐备
B.及其中间尝更衰乱    更:交替
C.皆明其所长而昧其短  昧:隐藏
D.要在慎取之而已 要:关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九州,代指中国。我国古代分天下为九个行政区,称为“九州”。
B.二帝三王,指帝尧、帝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禹、汤、周文王、周武王。
C.中国,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城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D.六艺,(诗》《书》《礼》《乐》春秋》和《左传》六种经书的合称。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之遗文虽在,皆绌而不讲,况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
(2)如向之徒,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