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9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治官舍治:治理
B.其占为有年有年:丰年
C.既而弥月不雨弥:满
D.农夫相与忭于野忭:高兴、喜欢
【小题2】【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喜雨”情感的一组是( )
①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②商贾相与歌于市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
④造物不自以为功 ⑤而吾亭适成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4】【小题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为喜雨亭命名写起,到最后又收束在喜雨亭的命名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文笔酣畅。
B.第二段写百姓的忧喜,其间却蕴含着作者的忧喜,体现了作者与百姓休戚相关的情感。
C.最后一段,作者热情歌颂了太守、天子,乃至造物、太空,表达了他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
D.文章渲染了一种“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表现了苏轼百姓富乐官员才能安逸的思想。
【小题6】【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4分)
译文:   
⑵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2分)
译文:  
【小题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2分)
译文:   
⑵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3 06:0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曾国藩
四位老弟足下:
前月寄信,想已接到。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幸甚幸甚。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患令名不显 令:美好
B.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 示:指示
C.亦须了本日功课 了:完成
D.虽走路之日  虽:即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光二十四年”用的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是纪年法的一种,除此还有天干地支、公元等纪年法。
B.《归震川文集》的作者归震川,即归有光,明代散文家,作者以远祖的居住地项脊泾为室名,以示纪念。
C.“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中“重庆”,旧时指祖父母、父母都健在。作者意在告诉弟弟们,家中、外面都无需费心,只须用心于“学”。
D.“若看注疏”中“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是注释的一种,对古书进行注释,并对前人所作的注释加以引申和说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承蒙祖上阴庇,内外顺遂,没有任何缺憾,但一想到家族的兴旺、自己作为长兄的职责,还是觉得有许多话要说。
B.弟弟们写信都报告家中和朝廷的事,作者很高兴,觉得外面有自己照料好,弟弟们完  全应该争取学问身份高于一般人并成为父母的好子女。
C.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较复杂,有想对弟弟提出要求又怕弟弟们生厌的矛盾,有对弟弟认真读书的期待,有对自己现在认真读书的自足等。
D.读书最怕借口,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无论公务繁忙还是清闲,无论考试还是居家,只要想读书、作文章都可以抽得出时间。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⑵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小题5】请根据第三段,简要概括作者读书方面的做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日与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居是州,惴栗恒:常常。
B.日与其上高山徒:徒弟。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交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隙也,则施施行/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不知日入/固一世雄也
C.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醉更相枕以卧
D.洋洋与造物者游/游于是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颓然就醉     颓然:衰败
B.则数州之土壤 凡:凡是
C.而莫消长也 卒:最终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竞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箕踞遨     未尝往也
B.悠悠与颢气俱 而又何羡
C.不知日入   惟江上清风
D.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而吾与子之共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的急切之情。
B.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的形象。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不出,火尽   且:将要
C.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D.于是余有焉   叹:叹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
①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⑤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对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就有人后悔了。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