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2课《立身处世》,《公冶长》二十六)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6课《乐在其中》,《雍也》十一)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第9课《言而有信》,《为政》二十二)
4.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第10课《交友之道》,《子张》三)
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第13课《敏而好学》,《宪问》三十五)
6.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第14课《切问而近思》,《为政》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无伐善 夸耀 |
B.老者安之 使……安逸 |
C.不怨天,不尤人 责备 |
D.一瓢饮 饮用 |
A.其何以行之哉 |
B.其不可者拒之 |
C.退而省其私 |
D.知我者其天乎 |
A.贤哉,回也 |
B.何为其莫知子也 |
C.吾与回言终日 |
D.莫我知也夫 |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第6课《述而》十六)
(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第14课《为政》十)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①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1)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②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传者皆云:“介之所论,调朱梁、刘汉不当求其后裔尔”若止此一事,则介不为过也。[甲]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③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宫,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乙]
④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丙]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⑤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丁]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
[注](1)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以 | B.乃 | C.因 | D.为 |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唯皇帝意见是从,始终站在群臣一边,这才是御史中丞的本分。 |
B.不唯皇帝意见是从,不妄从群臣好恶,随时都可能被提拔和贬职。 |
C.皇帝的好恶可能会出错,御史中丞就是随时指出皇帝过错的职务。 |
D.当皇帝看好的官员不称职时,弹劾这类官员是御史中丞分内之事。 |
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君道
(元)邓牧
①古之有天下者,以为大不得已;而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②生民之初,固无此乐乎,为君不幸,为天下所归,而不可得拒者,天下有求于我,我无求于天下也。
③子不闻至德之世乎?饮食未侈也,衣服未备也,宫室未美也,下民其分未严也。尧让许由而许由逃,舜让石户之农而石户之农入海终身不反,其位未尊也。夫然故天下乐戴而不厌,惟恐其一日释位而莫之肯继也。不幸而天下为秦,敛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而君益贵。焚诗书,任法律,筑长城万里,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而君益孤。惴惴然若匹夫怀一金惧人之夺,其后亦已危矣。
④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彼所谓君者,非有四目两喙、鳞头而羽臂也,状猊咸与人同,则夫人固可为也。今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欲长治久安,得乎?
⑤夫乡师、里胥,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然天下未有乐为者,利不在焉故也。 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岂惧人夺其位哉!夫惧人夺其位者,甲兵弧矢以待,盗贼乱世之事也。恶有圣人在位,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而日以盗贼为忧,以甲兵弧矢自卫邪?故曰:欲为尧舜,□□使天下无乐乎为君;欲为秦,□□勿怪盗贼之争天下。
⑥嘻!天下之固何尝之有!败则盗贼,成则帝王。若刘汉中(刘邦)李晋阳(李渊)者,乱世则治主,治世则乱民也。有国有家,不思所以救之,智鄙相笼,强弱相陵,天下之乱,何时而已乎!
【小题1】可用同一个文言固定短语填入第⑤段的两个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
A.孰若 | B.莫若 | C.孰与 | D.毋宁 |
A.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
B.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 |
C.有国有家,不思所以救之 |
D.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 |
A.尧舜时,社会道德水平最高,百姓生活条件却很艰苦。 |
B.尧舜时,老百姓与君王之间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界线。 |
C.尧舜时,由于百姓拥护,做君王的也就没有厌烦之心。 |
D.秦朝后,君王横征暴敛,百姓受其害,整天惴惴不安。 |
【小题5】作者在第①段提出了“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的观点,以下事例是否能充分论证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①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仲:指老二,刘邦的哥哥;刘邦排行老三。砚室记
(明)陆树声
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书史外,无长物。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无取焉。”因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
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日:“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甲)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乙)如使余嗜砚而取必于佳,则珍玩殊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丙)夫珍玩殊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砚矣,不能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丁)虽然,姑余之嗜砚,不移于珍玩殊品,则砚之托于余而见嗜也,安知不因以为重乎?然则余之癖未解也。”
③他日,璋子学书,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①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②也,惟勿以籯金③例之。”十砚主人记。
选自《陆文定公集》
(注)①畀:给与。②青毡:语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③籯金:财物。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哉 |
B.也 |
C.矣 |
D.耳 |
A.作者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块砚台。 |
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块砚石,嘱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 |
C.作者觉得收藏已够,除非有比这十块更好的,就不会再谋求。 |
D.作者不断地会取出一些收藏放在桌案上,骄傲地向朋友展示。 |
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 |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仲淹使陕西,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会保州兵乱,以为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贻书责之 贻:留,给 |
B.庆历三年,知谏院 知:管理 |
C.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第:次序 |
D.其群皆怨怒,谮之 谮:说人坏话 |
A.母郑,亲诲之学 范仲淹之贬饶州也 |
B.为歌诗相倡和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
C.范仲淹以言事贬 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 |
D.若讷上其书 帝独奖其敢言 |
A.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咨询哪些是应当做的。 |
B.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把有些小人看作仇敌一样。 |
C.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 |
D.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父亲早逝,母亲很重视他的教育,后来他又与志同道合的师友结交,以文章名扬天下。 |
B.范仲淹被贬谪,高若讷认为应当罢免他,欧阳修谴责高若讷,最终使得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 |
C.虽然欧阳修因为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宋仁宗自始至终对他十分信任,还鼓励他直言。 |
D.欧阳修仕途坎坷,因被奸人忌恨而数次贬官,但他忠直敢言,谨守节操,谥号“文忠”可谓恰当。 |
①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故农者,天下之本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夫三代之为国,公卿士庶之禄廪,兵甲车牛之材用,山川宗庙鬼神之供给,未尝阙也,是皆出于农,而民之所耕,不过今九州之地也。今固尽有向时之地,而制度无过于三代者。昔者知务农又知节用,今以不勤之农赡无节之用。非徒不勤农,又为众弊以耗之。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古者计口而受田,家给而人足。井田既坏,而兼并乃兴。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夫此数十家者,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当其乏时,尝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尽其成也,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偿三倍之息,尽其所得或不能足。
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下自二顷至一顷,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夫井田什一之法,不可复用于今。为计者莫若就民而为之制,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者量民而用有节,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
(取材于欧阳修《原弊》)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轻视 |
B.上下相移用以济 济:帮助 |
C.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 畜:同“蓄”,积聚、储藏 |
D.至不胜,则贱卖其田 胜:能承担 |
A.而今之为吏者不然 招之去为禁兵 |
B.督之必尽其所任 今固尽有向时之地 |
C.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当其乏时 |
D.昔者知务农又知节用 上者量民而用有节 |
A.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天的用度,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来节制花销 |
B.耕者不复督其力 种田的人不再用完他全部的力量 |
C.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其余的(因租种土地)需交付租金且从外地迁移来的人叫浮客 |
D.皆以等书于籍 |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②农隙则教之以战。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粮仓充实才能顾及礼节,由此可见农业为立国之本。 |
B.古时候每年的耕种均有盈余,三年就能够积存出一年的储备。 |
C.土地和各项制度不变却费用短缺,由于为政者治理方法不当。 |
D.作者肯定井田制的作用,认为解决现今多种问题唯有恢复它。 |
孙子集注序
[明]谈恺
欧阳文忠公撰《四库书目》,言《孙子》注二十余家。予所见仅此:汉有曹操,唐有杜牧、李筌、陈皞、孟氏、贾林、杜佑,宋有张预、梅尧臣、王皙、何氏。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今《新书》不传,而见于《李卫公问答》者,机权应变实本之《孙子》。其注多隐辞,引而不发。操之所以如鬼也。杜牧《自序》云:“孙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有败,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予解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牧未尝用兵,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陈皞注多指谪杜之谬误。人各有见,未必为樊川(1)病也。李筌注依《太乙遁甲》,杂引诸史以证《太乙遁甲》,与今所存书往往不同。意古书散逸久矣,孟氏、贾林、杜佑,即唐纪燮所集者。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梅尧臣注,文忠公谓其当与“三家”并传,晦翁(2)有定论矣。孟氏、贾林、王皙、何氏,虽言人人殊,而皆于观者有所裨益。此注之所以集也。夫兵,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不素习于承平之时,而姑试于有事之日,吾不知其可也。故生而悬弧(3),长而习射,冬而讲武,凡人之所当知者也。诗云:“文武吉甫(4),万邦为宪。”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又曰:“我战则克。”圣人之所以教者也。余夙有四方之志,每涉猎群书,而尤嗜《孙子》。《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仁”“智”“信”“勇”“严”,与孔子合。至于战守、攻围之道,批抗、捣虚之术,山林、险阻之势,料敌、用间之谋,靡不毕具。其它韬钤机略,孰能过之?然其言约而该,近而远,未易窥测。今观诸家所注,或本隐以之显,或由粗而识精,或援史而证之以事,或因言而实之以人,于是《孙子》之微词奥义彰彰明矣。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予奉命督军虔台,进武弁及生儒问之,无有知是书者。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节选自《十一家注孙子》)
注释:[1]樊川:杜牧,号樊川居士。[2]晦翁: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3]悬弧: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4]吉甫:人名,尹吉甫,有文德武功。【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必为樊川病也 病:毛病,缺点 |
B.虽言人人殊 殊:特别 |
C.靡不毕具 靡:没有 |
D.然其言约而该 该:完备 |
A.而见于《李卫公问答》者 而姑试于有事之日 |
B.其注多隐辞 勘其事迹 |
C.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 凡人之所当知者也 |
D.计于临时 然不素习于承平之时 |
A.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 曹操曾另外写成《新书》,手下将领外出征战时,就送一本《新书》给他,将领如果按《新书》做了就胜利,违背了就失败。 |
B.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 阅读他和当时宰相讨论军事的两本书,说上古的军事思想原本出自儒学,援引古事来证明今事,像用绳墨量裁用刀划解一样清楚。 |
C.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 张预选取在带兵打仗获胜方面迎合《孙子》观点的历代名将,依次给他们编写传略,在研究《孙子》上多有发明创造。 |
D.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
②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小题5】简要概括文中所说的《孙子》十一家注中曹操、陈皞、李筌这三家注的特点。
【小题6】请结合文意说说“《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的理由。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
B.金就砺则利 砺:磨砺 |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
D.非能水也 水:游水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顺流而东也 |
B.以为轮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C.风雨兴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D.蚓无爪牙之利 不坠青云之志 |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③④⑥ | D.①③⑤ |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
C.“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
陈氏藏书楼记
[清]姚鼐
①士大夫好古能聚书籍者多□,而传守至久远者盖少。惟鄞范氏天一阁书,自明至今,最多历年岁。国家修四库书,取资范氏,以助中秘之藏,海内称盛焉。余家近合肥,闻合肥龚芝麓尚书所藏书亦至今未失,其家专以一楼庋之①,命一子弟贤者专司其事,借读入出,必有簿籍,故其存也获久。闻范氏之家法,盖亦略与同焉。夫一人之心,视其子孙皆一也,而子孙辄好分异,以书籍与田宅奴仆资生之具同析之②,至有恐其不均,剪割书画古迹者,闻之使人悲恨。然则藏书非必不可久,抑其子孙之贤不异也③。
②新城陈凝斋先生,尝购书万卷。其后诸子为专作楼,以贮手泽④;楼旁即为子孙读书之舍。今其仲子约堂太守,又虑岁久而后人或有变也,乃摹凝斋先生之像于石,而奉之于楼下,使后人一至其楼前,而怆然思,惕然悚⑤,愈久而不敢不敬守也。以余少获奉见凝斋先生,乃以拓本寄余,且命为楼记。余于先生后裔又识数人,皆贤隽也,而约堂用意又是如是之至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抱轩文集》卷十四)
[注]①庋:收藏。②析:分解,分割。③抑:表转折,意思是“仅在于”。不异:团结一致。④手泽:原指先人手汗,后借指先人遗物,这里指先人留下的图书。⑤怆然:悲伤的样子。惕然:敬畏的样子。悚:恐惧。⑥如是之至:如此周到。【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 B.矣 | C.哉 | D.焉 |
A.以范钦的天一藏书楼和合肥龚芝麓专以一楼藏书为例,说明历代藏书之不易。 |
B.“夫一人之心,视其子孙皆一也”是说藏书家把自己的念头强加到子孙身上。 |
C.子孙繁衍分家析产,出现“恐其不均,剪割书画古迹”的事,此乃藏书大忌。 |
D.家族藏书能否持久主要看子孙后代是否贤能,在藏书事业上是不是团结一心。 |
A.陈凝斋藏书万卷,其子盖楼贮之,子孙读书在旁,诗书传家,令人称羡。 |
B.陈约堂在藏书楼旁立了父亲的石像,意在告诫后世子孙要坚定藏书事业。 |
C.作者与陈氏世代有交往,现在受陈凝斋之约,为其藏书楼写下了这篇记。 |
D.本段写建楼、立石像始末,以及与陈氏家族的交情,叙事抒情浑然一体。 |
①必有屈指及新城陈氏者矣 ②数海内藏书家 ③吾安得不乐而为之记也
④然则百年之后
A.④②①③ | B.③④②① | C.④③②① | D.③②④① |
记孙觌事
(南宋)朱熹
靖康之难①,钦宗幸②虏营。虏人欲得某文③。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卤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④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
乙巳⑤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因书以识云。
(注释)①靖康:宋钦宗的年号(1126—1127)。难:祸难,指汴京沦陷,徽、钦二宗被掳。②幸:指皇帝出行至某地。③某文:指降表。④寿而康:长寿、安康。⑤乙巳:即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冀____________ (2)饷_____________ (3)快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觌不复辞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
B.莫非天之所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然则子之在虏营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因书以识云 不如因善遇之 |
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
【小题4】《记孙觌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讽刺小品文,通过寥寥二百字刻画出了孙觌_______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