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氏藏书楼记

[清]姚鼐

①士大夫好古能聚书籍者多□,而传守至久远者盖少。惟鄞范氏天一阁书,自明至今,最多历年岁。国家修四库书,取资范氏,以助中秘之藏,海内称盛焉。余家近合肥,闻合肥龚芝麓尚书所藏书亦至今未失,其家专以一楼庋之,命一子弟贤者专司其事,借读入出,必有簿籍,故其存也获久。闻范氏之家法,盖亦略与同焉。夫一人之心,视其子孙皆一也,而子孙辄好分异,以书籍与田宅奴仆资生之具同析之,至有恐其不均,剪割书画古迹者,闻之使人悲恨。然则藏书非必不可久,抑其子孙之贤不异也

②新城陈凝斋先生,尝购书万卷。其后诸子为专作楼,以贮手泽;楼旁即为子孙读书之舍。今其仲子约堂太守,又虑岁久而后人或有变也,乃摹凝斋先生之像于石,而奉之于楼下,使后人一至其楼前,而怆然思,惕然悚,愈久而不敢不敬守也。以余少获奉见凝斋先生,乃以拓本寄余,且命为楼记。余于先生后裔又识数人,皆贤隽也,而约堂用意又是如是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抱轩文集》卷十四)

[注]①庋:收藏。②析:分解,分割。③抑:表转折,意思是“仅在于”。不异:团结一致。④手泽:原指先人手汗,后借指先人遗物,这里指先人留下的图书。⑤怆然:悲伤的样子。惕然:敬畏的样子。悚:恐惧。⑥如是之至:如此周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矣C.哉D.焉
【小题2】对第①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范钦的天一藏书楼和合肥龚芝麓专以一楼藏书为例,说明历代藏书之不易。
B.“夫一人之心,视其子孙皆一也”是说藏书家把自己的念头强加到子孙身上。
C.子孙繁衍分家析产,出现“恐其不均,剪割书画古迹”的事,此乃藏书大忌。
D.家族藏书能否持久主要看子孙后代是否贤能,在藏书事业上是不是团结一心。
【小题3】对第②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凝斋藏书万卷,其子盖楼贮之,子孙读书在旁,诗书传家,令人称羡。
B.陈约堂在藏书楼旁立了父亲的石像,意在告诫后世子孙要坚定藏书事业。
C.作者与陈氏世代有交往,现在受陈凝斋之约,为其藏书楼写下了这篇记。
D.本段写建楼、立石像始末,以及与陈氏家族的交情,叙事抒情浑然一体。
【小题4】原文末尾的横线上有四个句子,它们合理的排序是(  )。
①必有屈指及新城陈氏者矣   ②数海内藏书家   ③吾安得不乐而为之记也  
④然则百年之后
A.④②①③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③②④①
【小题5】珍惜文化典籍是优良传统,仅凭家族之力的藏书尤其可贵;但祖上之心未必是子孙之心,如何让藏书盛业传承下去?在本文基础上,结合你的见闻和思考,请提出一条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8 03:4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选自《古文辞类纂》,略有删改)

(注)①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B.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C.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D.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辛卯”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C.“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皆属此类。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沣的诗如其为人。本文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领会钱沣的诗“苍郁劲厚”的特点。
B.钱沣很受皇帝信任。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C.钱沣性格刚直不阿。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D.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
(2)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糯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日:“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更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②檽槛:相当于棂槛,指栏杆,在文中指代建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B.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C.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D.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小题2】下列词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一般对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B.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乾隆。按惯例,一位君主只能颁行一个年号。
C.戊午:中国古代纪年按照天干加地支的顺序来组合,乾隆戊午科即指乾隆戊午年科举。
D.四六体,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家境虽贫,但读书自学,终有所成。祖、父辈都因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枚应试上榜,为官处事尽职,有所成就。
B.袁枚虽有才学,但仕途最终得不到升迁。他后来就拒官绝仕,一心治学,足迹踏遍东南,山水之色,在其诗文中尽显无遗。
C.袁枚创作“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他写诗歌有个性思考,同时也通识古人的创作方法,其散文也因此独具特色而被纷纷效仿。
D.姚鼐追忆袁枚,基于事实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作者与袁枚长期同住江宁,并互有交往,当是知之颇深,文章内容可信度也较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金公洪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2)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B.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C.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D.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埋在墓中的铭文。铭文多记载死者姓名、世系、卒葬日月以及生前主要事迹等内容。
B.讳,有忌讳、回避的意思。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直呼尊长其名,以表达对其尊敬之心。
C.迁,在古文中有调动官职的意思,和此意相似的词汇有很多,如徙,调,转等,文中陈步瀛曾祖父陈时宾提升为江宁巡抚。
D.稷,“五谷”之一。“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步瀛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致力于文学,由于乐善好施,家财全部被他散尽。
B.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候,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于是皇帝升他为布政使。
D.陈步瀛平时非常节俭,他在陈州州的时候,曾经全家以稷谷为饭,可对于家族亲威和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
(2)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大纯墓表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馀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馀,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曰《浩波集》,大章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惜抱轩文集》卷十一)
(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④同考: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置衣室中出    趋:疾走B.即同行者 谢:辞别
C.君自是三会试    值:遇上D.百川死而宗伯  贵:看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靡弗思 余为恻
B.日奔走营米奉父母 求其文之用意
C.长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
D.余固不惮辞     大章镌行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于举人   终于成为举人
B.君意顾充然 郑君却觉得很满足
C.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
②今大章何以异是?
【小题5】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
【小题6】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一,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