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①学者:__________。
②孰:__________。
③乎:__________。
④之:__________。
⑤师道:__________。
⑥耻:__________。
⑦所以:__________。
⑧其:__________。
⑨遗:__________。
⑩乃:__________。
⑪其:__________。
与韩荆州①书
李 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发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②。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④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⑤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⑥。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令,人物之权衡⑧,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⑨,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节选自《李太白全集》)
(简注)①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常推荐贤士,受到士人的景仰。②龙盘凤逸:喻贤人在野或屈居下位。收名定价:获取美名,奠定声望。君侯:对尊贵者的敬称。③干: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诸侯:此指地方长官。历:普遍。抵:拜谒,进见。卿相:指中央朝廷高级官员。④畴曩(chóu nǎng):往日。⑤制作:指文章著述。侔(móu):相等,齐同。⑥参:参与。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天人,天道和人道。⑦开张:开扩,舒展。长揖,相见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以为礼。⑧司命:原为神名,掌管人之寿命。此指判定文章优劣的权威。权:秤锤;衡:秤杆。此指品评人物的权威。⑨惜阶前盈尺之地:意即不在堂前接见我。
(阅读指要)
这是李白年轻时写给当时荆州刺史韩朝宗的一封自荐信。在唐代,知识分子除通过考试以外,向公卿投书献诗也是谋取官位的途经。这是一篇求职之作,李白希望获得韩朝宗的接见和赏识,却并不露卑屈之态,而充满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文章表现了李白傲岸的性格、“心雄万夫”的气概。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千百年来传诵联衰。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但愿一识韩荆州(________) (2)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________)
(3)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________) (4)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归”与“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中“归”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其归书也必速 | B.似曾相识燕归来 |
C.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 | D.后五年,吾妻来归 |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小题4】李白在信的首段用了“周公吐握”和“毛遂自荐”两个典故,用意何在?
【小题5】《与韩荆州书》表现出李白怎样的思想、气概和抱负?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隙也 隙:闲暇 |
B.觉而起 觉:睡觉 |
C.外与天际 际:交会 |
D.心凝形释 释:解除束缚 |
例句:施施而行
A.披草而坐 |
B.穷山之高而止 |
C.攀援而登 |
D.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A.首段写被贬后为排遣苦闷而寄情山水及游山之感,为下文写西山作铺垫 |
B.第二段正面描写西山高低起伏“岈然洼然”,“尺寸千里”,令人心旷神怡 |
C.作者感受到西山的“特立”,不知不觉与自然融为一体,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
D.句式多变,整散结合,既有三字句连用,又有四字句铺排,使得文气跌宕酣畅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一)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 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苑论榜第进士。又试博学宏辞,授校书郎,调蓝田 县尉,累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善,二人引.之谋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
用,值叔文败,贬邵州刺史,半道,有诏贬永州司马。遍贻朝士书言情,众忌其才,无
用心者。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同谪,得播州,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具奏以.柳州让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有为请者,遂改连州。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食.至今。公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工诗,语意深切,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司空图论之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今诗赋杂文等三十卷,传于世。
(辛文房《唐才子传·柳宗元》)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为之文以志. 志:志向 | B.二人引.之谋事引:拉 |
C.血食.至今血食:享受祭品 | D.而温厉靖深.不及也靖深:华美深刻![]() ![]() |
A.梅止于.酸不拘于.时 | B.漫漫而.游箕踞而.遨 |
C.始指异之. 爪牙之.利 | D.宗元以.播非人所居具奏以.柳州让禹锡 |
A.柳宗元中进士后,逐步升迁到监察御史的职位,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密切,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 |
B.柳宗元追随王叔文参与革新失败后,先被贬到邵州担任刺史,但任职不久后又被贬谪到永州担任司马。 |
C.元和十年,好友刘禹锡被贬到了更偏远的播州,柳宗元把柳州让给刘禹锡,自己通过其他大臣帮忙,到连州上任了。 |
D.司空图很欣赏柳宗元的诗歌,认为他的诗歌虽然比不上陶渊明,但比韦应物的要高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遍贻朝士书言情,众忌其才,无为用心者。
(3)公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秀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绣闼,俯雕甍 披:披上 |
B.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津:渡口 |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霁:雨过天晴 |
D.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迥:远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面暮山紫 |
B.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C.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
D.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高低、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
B.“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作者凭借听觉联想,勾画出的目力难及之景,用虚写手法,传达了远处的渔歌和雁声。 |
C.“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是作者由眼前盛景、个人际遇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之感。 |
D.“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作者将自己比作前贤,情绪昂扬地表达了对“圣主”“明时”的渴盼,希望自此能得以重用。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
A.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中心论题,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
D.将“从师而问”的“古之圣人”与“耻学于师”的“今之众人”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与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
上张仆射①书
[唐]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盂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 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 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寅③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则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释】①张仆射: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贞元酔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其任命韩愈为徐州节度使推官。②牒:任命的文书。③寅:十二时辰之一,凌晨3点到5点。辰:早上7点到9点。申:下午3点到5点。酉:下午5点到7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有疾病事故 事故:变古女 |
B.抑而行之 抑:压制,强迫 |
C.若宽假厚之 宽假:宽容、 |
D.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 厚:(感情)深厚 |
A.①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
B.①则安得而不言 ②则耻师焉 |
C.①凡执事之择于愈者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D.①若使随行而入 ②渔父见而问之曰 |
A.这封书信是韩愈任徐州节度使推官时,因不堪忍受“晨入夜归”的规章制度,上书给张仆射商谈上班时间问题的,体现了他不平则鸣的耿直个性。 |
B.韩愈认为要根据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不拘一格地任用人,而不是用苛刻的作息制度来约束下属,并以孔孟之道来批评重用“闻命而奔走”者的错误。 |
C.韩愈釆用“欲擒故纵”的策略,先赞扬张仆射是善听意见的上司,然后运用对比手法请求对方同意自己的建议,最后表达了未能与之成为知己的遗憾。 |
D.韩愈表面上是在极力为“迟到早退”辩解,实际上是在抒发对自我价值没有被发现、人才被埋没的不满。行文直率大胆,气势雄伟,慷慨激昂,自然流畅。 |
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己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②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与李翱书[1]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小题1】(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言意皆是也 是:这样 |
B.不酌时人待我之情 酌:考虑 |
C.所贵乎京师者 贵:崇尚 |
D.离违久,乍还侍左右 违:离开 |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
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过往,如今想来令他痛定思痛。 |
C.韩愈感叹自从尧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而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 |
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
①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②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③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小题4】(小题4)李翱在来信中希望韩愈做什么?韩愈为什么感到“欢愧来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举(全)国上下 |
B.族(灭族)秦者秦也 诛灭九族(宗族) |
C.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 不辱使(出使)命 |
D.后人哀之而不鉴(鉴定)之 油光可鉴(当镜子照)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 ③指当时的唐人;④指秦人。 |
B.①②④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 ③指唐以后的人。 |
C.①③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 ②④相同,都指唐以后的人。 |
D.①④相同,都指唐人,②③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诫兄子严、敦书
马 援①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③,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简注)①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②施衿结缡:古礼,女嫁,母亲为之施衿结缡并致训词。衿,佩戴。缡,佩巾。③择言:败坏或不合法度的议论。择,通“殬”,败坏、不合法度。
(阅读指要)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使马援担忧。马援虽在率兵进军交趾的征程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家信。信中,马援指出他们喜好讥议、通轻侠客的弱点,又将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人的事例作比较:龙伯高谦逊平易,清廉公正,任山都长,后被光武帝刘秀提升为零陵郡太守;杜季良官越骑司马,后补人告“为行浮薄,乱群惑众”,被刘秀免职。马援告诫侄子务必忠厚谨慎,切勿轻薄浮躁。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包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待。
(阅读训练)【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汉书》和____________被称为“前四史”。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吾欲汝曹闻人过失(________) (2)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________)
(3)陷为天下轻薄子(______) (4)郡将下车辄切齿(________)
【小题3】与“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中“通”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乐毅之徒通其意 | B.吾闻曹皇生非长者,弗与通 |
C.遇泥泞,道不通 | D.家中诸母皆通文 |
A.马援的两个侄子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并爱与侠士交往,因此马援写信劝诫他们。 |
B.在马援看来,喜欢议论别人长短及胡乱评论国家大事,是不可容忍的行为 |
C.在马援看来,“豪侠好义”、“清浊无所失”是杜季良最大的优点。 |
D.马援认为,像杜季良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的。 |
(1)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小题6】文中“刻鹄不成尚类鹜”的“鹜”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