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为名,则宜在蜀及长沙。案《春秋》,此二土并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无因而骋其勇矣。刘向叙《晏子春秋》,称古冶子曰:“吾尝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从而杀之,视之乃鼋也。”不言江、沅矣。河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河之右侧,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谓之鸭桥也。历涧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风雨矣。言山径委深,峰阜交荫,故可以避风雨也。秦将袭郑,蹇叔致谏而公辞焉。蹇叔哭子曰:“吾见其出,不见其入。晋人御师必于崤矣,余收尔骨焉。”孟明果覆秦师于此。……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千霄。郑玄案《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余按:郑玄所说非是。西河当无山以拟之。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节选自《水经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见水中若柱然 见:通“现”,显露,出现 |
B.邪行五里 邪:通“斜”,歪斜 |
C.贯砥柱,触阏流 阏:通“阙”,阻塞 |
D.河中竦石桀出 竦:通“耸”,耸立 |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 人民:人类 |
B.爱先人之遗体 遗体:死者的尸体 |
C.则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 行路:过往的路人 |
D.是反照而不明也 反照:反观自己 |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⑤,卖得数斛(hú)米,斫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⑦诸茬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 ①酷贫:非常贫困。②范逵(kuí):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qìng):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bì):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zhuó):用刀斧砍。⑦剉(cuò):同“挫”,割。⑧茬:草垫。⑨其:指代陶侃。【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________________
(2)悉割半为薪 薪:________________
(3)明旦去 旦:________________
(4)侃犹不返 返: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2)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3)路已远,君宜还。
【小题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与陈伯之书①
丘 迟②
迟顿首。阿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化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③以屈膝,又何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④,不远而复,先典攸高⑤,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下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场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感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⑥,吴子之泣西河⑦,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鞭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⑧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⑨,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选自《昭明文选》)
(简注)①陈伯之,睢陵(今江苏省睢宁县)人,梁时为江州刺史。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起兵反梁,兵败后投降北魏。天监四年(公元505后),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以私人名义写了这封劝降信。②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擅长骈文及山水诗。③穹庐:原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毡帐,这里指代北魏政权。④往哲:以往的贤哲。与:赞同。⑤先典:古代典籍,指《易经》。攸高:嘉许。⑥廉公之恩赵将: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屡立战功,后受同僚忌恨,不得已出亡到魏国,还时常想回去为赵国出力。⑦吴子之泣西河:战国时魏国名将吴起,本来任西河太守,魏武侯听信谗言,把他召回。吴起临行时,望着西河哭泣说“我走之后,西河必定要被泰国夺去。后来果然如此。⑧吊民:慰问老百姓。⑨聊布:聊且陈述。往怀:往日的友情。(阅读指要)
《与陈伯之书》是丘迟写的一封政治性书信,是一篇骈体文佳作。文章以劝降为中心,陈明利害,层层深入。文中先对比了陈伯之过去在梁和今日在魏的不同境遇,以唤起他对过去显赫地位和荣华富贵的留恋;接着分析他离梁投魏乃是一时糊涂,听信流言;又分析北魏即将灭亡的形势,希望他及早归降;继而描写故国的秀丽景色,激发其思乡之情;最终说明梁朝的强盛,劝其慎重思考,早做选择,并以老朋友的身份表达了往日的情谊,寄寓了厚望。这封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不久,陈伯之率军降梁。文中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语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闻鸣镝而股战(______) (2)直以不能内审诸己(______)
(3)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______) (4)将军独靦颜借命(______)
(5)部落携离,酋豪猜贰(______) (6)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___)
【小题2】下列句中“伐”与“伐罪秦中”中“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B.十年春,齐师伐我 |
C.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D.此五霸之伐也 |
【小题4】下列分析与概括联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一开头,作者首先回顾陈伯之的才干和往昔显赫功名。然后笔锋一转,写陈人之“闻鸣镝而股战,对穹窿而屈膝”,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指出陈伯之弃投魏的错误。 |
B.第二段中作者引经据典,极论梁朝的宽大政策,远引历史上著名事例,近举陈伯之切身私事,层层论证,以打消陈伯之的疑惧。 |
C.第三段中作者进一步陈述现实的利害,指出魏内部相互猜忌、自相残杀的现状,说明陈伯之在北魏如同“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的危险。 |
D.第四段中描写醉人的江南春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对陈伯之弃梁奔魏的斥责。 |
(1)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2)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刘宽传
范 晔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①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③。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③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
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③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节选自《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
(简注)
①负:辜负,对不起。②校(jiào):计较。③化:风俗人心的改变。④苍头:奴仆。⑤装严:衣服穿戴整齐。
(阅读指要)本文记述了刘宽的几件事,表现了他为人宽容的品德;也写他历任郡守时,以德为政,宽厚仁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又表现了他性情温和慈爱有气度,即使对奴仆、侍女也能善待之;因而他赢得了声誉,“海内称为长者”。这种通过具体事件来说明某种道理的写法颇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叩头谢曰(______________) (2)灾异或见,引躬克责(______________)
(3)帝重其言(______________) (4)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B.每行县止息亭传 |
C.灵帝颇好学艺 | D.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 |
(1)州里服其不校 “其”指_____________。
(2)故吾惧其死也 “其”指_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①宽无所言,下驾步归②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③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⑤宽须臾遣人视奴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②⑤⑥ |
(1)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2)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赵歧传 范晔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歧少明经,有才艺。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飨之极欢。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三府闻之,同时并辟。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
(摘自《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兴二年,辟司空掾 辟:征召 |
B.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济:成功 |
C.迎入上堂,飨之极欢 飨:款待 |
D.即日便下,下讫便掩 讫:完毕 |
A.出行,乃得死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B.不有重怨,即亡命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C.俱为贼边章等所执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D.即以实告之 皆以美于徐公 |
A.赵歧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富有才华,曾经建议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辞去官职为父母守孝,后因宦官担任太守职位而感到羞耻,于是愤而辞职回到家中。 |
B.延熹元年,赵歧因为躲避唐玹的迫害而在各地逃难,孙嵩把他藏在家里的复壁之中,他才得以保全性命,遇赦之后因边疆发生战事被提拔任命为并州刺史。 |
C.中平元年,朝廷征召赵歧为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请求任命他为长史,大将军何进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等汉献帝定都长安,又拜为议郎,逐渐升为太仆。 |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歧曾经推举他担任自己的官职,而他自己也被推举担任了太常。建安六年去世的时候,他吩咐儿子丧事从简,态度极为豁达。 |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也。初,无忠以母老多患,乃专心医药,研习,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责。乡人甚敬重之。魏孝明时,盗贼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还经南赵郡,以路梗共投元忠。奉绢千匹,元忠唯受一匹,杀五羊以食之,遣奴为导,曰:“若逢贼,但道李元忠遣送。”奴如其言,贼皆舍避。
永安初,就拜南赵郡太守。值洛阳倾覆,庄帝幽崩,元忠弃官还家,潜图义举。会高祖率众东出,便自往奉迎。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因进从横之策,备陈诚款,深见嘉纳。时刺史尔朱羽生阻兵据州,元忠先聚众于西山,仍与大军相合,擒斩羽生。即令行殷州事。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寻兼中书令。
天平四年,除使持节、光州刺史。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兴和末,拜侍中。
元忠虽居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关心。园庭之内,罗种果药,亲朋寻诣,必留连宴赏。每挟弹携壶,敖游里闬,遇会饮酌,萧然自得。武定元年,除东徐州刺史,固辞不拜。孙腾、司马子如尝共诣元忠,见其坐树下,拥被对壶,庭室芜旷。谓二公曰:“不意今日披藜藿也。”因呼妻出,衣不曳地。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无忠受而散之。三年,复以本官领卫尉卿。其年卒于位,年六十,谥日敬惠。
(选自《北齐书•李元忠传》有删改)
注:天平四年是公元537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路梗共投元忠 梗:阻断 |
B.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 露车:简陋的车 |
C.被报,听用万石 听:准许 |
D.初不以物务干怀 干:涉及 |
A.杀五羊以食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因进从横之策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
C.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 敛费财以送其行 |
D.朝廷嘉而不则 弃甲曳兵而走 |
A.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
B.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
C.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
D.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
A.李元忠仁爱宽厚。李元忠因母亲年老多病,就专心学习医药方面的知识,后来只要看到有病的人,不论这个人高低贵贱,他都为他们治疗。 |
B.李元忠赤胆忠心。在高祖率众自东出兵,李元忠拜见高祖,向高祖陈述纵横的策略,体现出他的赤胆忠心,让高祖十分信任他的为人。 |
C.李元忠为民着想。光州遭灾,朝廷准许发放一万石粮食赈灾,但李元忠认为这样不切实际,最终发放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百姓,由于事先报了朝廷,所以朝廷没有责怪他。 |
D.李元忠放荡不羁。李元忠虽身处要职,但不把物质利益放在心上,以音乐、饮酒自娱,经常带着弹弓和酒壶,在乡里游玩。 |
①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无忠每焚契免责。
②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无忠受而散之。
观 周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②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其祖弗父何③,始有宋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④,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⑤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⑥,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⑦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公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
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取材于《孔子家语》,有改动)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先臣:指南宫敬叔已去世的父亲。③弗父何: 和下文的正考父、臧孙纥都是孔子的祖先。④偻:弯着背,表示恭敬。⑤饘(zhān):稠粥,这里用作动词,煮稠粥。⑥墉:墙壁。⑦斧扆(yǐ):古代天子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物,高八尺,上绣斧形图案。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属臣曰:“汝必师之。” 师:老师 |
B.今孔子将适周 适:到……去 |
C.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 务:致力于 |
D.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 却:后退 |
A.孔子观乎明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B.又有周公相成王 及时相遣归 |
C.此周公所以盛也 所以游目骋怀 |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A.(南宫敬叔)遂言于鲁君曰 |
B.敬叔与(孔子)俱 |
C.(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 |
D.自周反鲁,(孔子的)道弥尊矣 |
A.南宫敬叔引其先父训命,说明孔子及其祖辈恭俭有礼,为请求鲁君资助孔子“观周”做铺垫。 |
B.孔子在周问礼访乐,并到实地考察各种规章制度,了解了周公圣明及周称王天下的原因。 |
C.孔子在明堂观尧舜桀纣之像,国家兴亡之诫,周公相成王之图,悟到君子应以史为鉴,努力使国家安定。 |
D.孔子离周返鲁之时,老子鼓励他要敢讥议他人,发人之恶,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为人臣要尽职尽责。 |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3)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玄纁: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固辞疾笃 辞:推辞。 |
B.环堵之中 堵:院子。 |
C.月致羊酒 致:送给。 |
D.延问得失 延:延请。 |
A.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
C.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
D.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还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致政”、“乞骸骨”、“褐”、 “释服”等。 |
A.樊英学识渊博,却多次拒绝做官。他自幼学贯五经,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答应。 |
B.樊英针锋相对,不惧皇帝的威压。皇帝以朕能生杀臣子来威胁他,他却以天命抗之,甚至暗讽皇帝是暴君。 |
C.樊英接受诏令,勉强入仕却被人批评。说他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做官时却又未能献上匡时救世的方略。 |
D.樊英恭敬谨慎,对妻子礼待有加。生病期间,妻子派侍女来问候,他从床上下来答拜,认为妻子的地位与自己是平等的。 |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7)悟已往之不谏 谏:____________
(8)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____________
(9)善万物之得时 善:____________
(10)怀良辰以孤往 怀: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