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 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 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室西连于中闺 | B.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
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D.朝看水东流,暮观日西坠。 |
①或凭几学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客逾庖而宴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两个“书”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 |
B.两个“书”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
C.两个“书”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
D.两个“书”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后五年,吾妻来归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邃于文 邃:精深 |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
C.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
D.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
A.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 |
B.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
C.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
D.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 |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崔彦进,大名人。纯质有胆略,善骑射。汉乾祐中,隶周祖帐下。广顺初,补卫士。世宗镇澶渊,令领禁兵以从。显德初,为控鹤指挥使。从世宗征淮南,以功迁散员都虞候。从平瓦桥关,改领昭州刺史。
宋初,改右厢指挥使,征李筠,为先锋部署,以功迁常州防御使。从平李重进,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大举伐蜀,为前军副都部署。蜀平,坐纵部下略玉帛、子女及诸不法事,左迁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太祖郊祀西洛,彦进来朝,授彰信军节度。
太平兴国二年,移镇河阳。四年正月,遣将征太原,分命攻城,以彦进与郢州防御使尹勋攻其东,彰德军节度李汉琼、冀州刺史牛思进攻其南,桂州观察使曹翰、翰林使杜彦圭攻其西,毾信军节度刘遇、光州刺史史珪攻其北。彦进督战甚急,太祖嘉之。晋阳平,从太宗征幽州,又与内供奉官江守钧率兵攻城之西北。及班师,诏彦进与西上阁门副使薛继兴、阁门祗候李守斌领兵屯关南,以功加检校太尉。是秋,契丹侵遂城,彦进与刘廷翰、崔翰等击破之,斩首万级。五年,车驾北巡,以彦进为关南都部署,败契丹于唐兴口。
雍熙三年正月,命将北伐,分兵三路,诏彦进为水陆副都部署,与曹彬、米信出雄州。大军失利,彦进坐违彬节制,别道回军,为敌所败,召还,贬右武卫上将军,事具彬传。四年春,授保静军节度。端拱元年,被病,召归阙,卒,年六十七。赠侍中。
彦进频立战功,然好聚财货,所至无善政。没后,诸子争家财,有司摄治。太宗召见,为决之谓左右曰:“此细务,朕不宜亲临,但以彦进尝任节制,不欲令其子辱于父耳。”
(节选自《宋史·崔彦进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平李重进 平:平定 |
B.以功加检校太尉 加:加官 |
C.事具彬传 传:流传 |
D.没后,诸子争家财 没:死 |
A.迁,特指古代官职的晋升或调动,如“迁散员都虞候”,“迁”是指“升职”。 |
B.刺史,职官,巡行郡县,汉时全国各部置刺史一人。“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
C.车驾,帝王或朝廷命官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如《髙帝纪下》:“车驾西都长安。” |
D.有司,指官吏。古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史记》:“召有司案图。” |
A.崔彦进擅长骑射,跟随世宗因功升职。崔彦进为人纯朴有胆略,擅长骑射。世宗镇守澶渊时,命令他率领禁兵跟随。攻打南唐,因战功升任散员都虞候。他平定瓦桥关,升任昭州刺史。 |
B.崔彦进英勇善战,贬职还被重新重用。他征伐李筠时,因战功升任常州防御使。平定李重进,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因事贬职,太祖在西洛郊祀时,重新授任他为彰信军节度使。 |
C.崔彦进跟随太宗,征幽败契再立战功。崔彦进跟从太宗征伐幽州,因战功加官检校太尉。契丹军进攻遂城时,彦进与刘廷翰等人打败了他们,斩敌万余,在唐兴口再次击败契丹军。 |
D.崔彦进战功虽多,为人自负敛财财政。崔彦进征幽州、败契丹,屡立战功,但与曹彬等出征时,大军失利。他因违抗曹彬节制,被敌人打败,遭贬职。喜欢聚敛财货,所到各地没有善政。 |
(1)蜀平,坐纵部下略玉帛、子女及诸不法事,左迁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
(2)端拱元年,被病,召归阙,卒,年六十七。赠侍中。
游鼓山记 吴海
岁乙巳秋,郡人黄伯弘,约予与广平程伯崇、建安徐宗度,自河口买舟,顺流而下,抵白云廨寺。过东际石桥,桥覆以舟。沿麓稍登,鸣涧在左,荔荫团团,有大石可坐。近里许,有亭曰“乘云”。近亭有窾泉,行者掬以饮。又里许到半山亭,亭后小溪,俯瞰山下。又里许,有阁曰“玄通”,阁外疏竹斜映,倚栏平睇,江流二道,如白虹游龙,萦带长洲,靡焉而东趋,渔歌互答,西山凝晖,碧翠异状。前登岭路,影射人背。转而右,见奇光玲珑,筛林若金色,点缀树上,如花婴条,如果有叶,华彩相映,瑰丽不可名状。转而上,皆幽林清树,半里许,夹道有小松,曰“松关”。日已下山,促行。下小坂,皆干途,迤逦达寺,已昏黑,宿超凡阁。
明日径寺右,行蔬畦间,度松林二三百步,入丛篁中,径傍小竹,微露缀其上如珠,时滴人衣,觉清爽。出篁竹微蹊,二里许,登小顶峰,峰直寺后,下视殿阁,若骑其危。西望都城,列雉数千,市廛阛阓①,台前府寺,释老之宫,辉耀崇丽,州邑之雄,可谓罕丽。由小顶而上,又里许至大顶。使僮仆伐披棘,拟步而后可进,若是二百武②,少转而南,然后造乎鼓山之巅。乃拂石刻,观晦翁大字,读沈公仪铭,摩挲徐鹿卿《请雨记》。记漫,久不可辨。
中宵月色如午,罡风忽起,联立东望扶桑,以候朝旭,奔星矢驰,四面相射,有玄云横亘在海面,高四五丈,不得视其初出之景,须臾日上已高,山烟水霏苍茫,远近隐显迭出,恍然如画图中,又一奇也。
至寺已近午。寺左有灵源洞,石磴垂梯,两岸崇塘,通以石梁,白云亭其上。坐稍久,洞谷生风,时来袭人。起观蔡君谟书,有奇石立道侧,号将军石。于是履危栈,度石门,求晦翁题名,赵子直诗,抵“天风海涛”之亭极焉。孤撑巉岩,凭栏欲堕,川分谷擘,江面如沼,险绝清旷,遂兼得之。
夫升培塿③者隘一方,陟冈阜者薄百里,乃今纵目力于霄汉,纳溟渤④于胸次,晦冥昼夜,收拾举尽。岂非所处者益高,所见者益远,所造者益深,则所获益富邪?
(选自《闻过斋集》,有删改)
[注]①阛阓:市场,商场。②武:半步,泛指脚步。③培塿:小土丘。④溟渤:指溟海和渤海。这里泛指大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已下山,促行 促:催促 |
B.如花婴条 婴:缠绕 |
C.记漫,久不可辨 漫:弥漫 |
D.远近隐显迭出 迭:交替 |
A.文章表述了“我”和其他三人一同游览鼓山的经历:首先雇船向东,下船后登鼓山,晚上住在了白云廨寺;第二天从寺院的右边再次登山,在山上看了日出的景象,然后回到白云廨寺,观看了灵源洞相关的景物。 |
B.作者在游览鼓山时,不仅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十分注重对文化景观的观察,比如在大顶峰看沈公仪的碑铭、徐鹿卿的文字,在灵源洞时不怕危险,踏着栈道走过石门看晦翁的题名以及赵子直的诗歌等。 |
C.作者游览的景色中有个名叫“乘云”的亭子,它在鼓山的半山腰,亭子的后面有一条小溪流,它的上方有个叫“玄通”的阁楼,站在这个阁楼上可以看到稀疏的竹子、如白练的江流以及听到渔歌互答等。 |
D.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文章的结尾以议论作结,表达了作者在游览鼓山后的感受。我们学过的《游褒禅山记》也属于这种文体。 |
(1)沿麓稍登,鸣涧在左,荔荫团团,有大石可坐。
(2)使僮仆伐披棘,拟步而后可进,若是二百武,少转而南,然后造乎鼓山之巅。
陈傅良,字君举,温州瑞安人。初患科举程文之弊,思出其说为文章,自成一家,人争传诵,从者云合,由是其文擅当世。及入太学,与广汉张栻、东莱吕祖谦友善。祖谦为言本朝文献相承条序,而主敬集义之功得于栻为多。自是四方受业者愈众。
登进士甲科,教授泰州。参知政事龚茂良才之,荐于朝,改太学录,出通判福州。丞相梁克家领帅事,委成于傅良,傅良平一府曲直,壹以义。强御者不得售其私,阴结言官论罢之。
傅良为学,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极而后已。而于太祖开创本原,尤为潜心。及是,因轮对,言曰:“太祖皇帝垂裕后人,以爱惜民力为本。熙宁以来,用事者始取太祖约束,一切纷更之。州县无以供,则豪夺于民,而民困极矣。方今之患,何但四夷?盖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宽不宽耳,岂不甚可畏哉。陛下宜以救民穷为己任,推行太祖未泯之泽,以为万世无疆之休。”
绍熙三年,除起居舍人。明年,兼权中书舍人。初,光宗之妃黄氏有宠,李皇后妒而杀之。光宗既闻之,而复因郊祀大风雨,遂震惧得心疾,自是视章疏不时。于是傅良奏以利害。帝悟,会疾亦稍平,过重华宫①。而明年重明节②,复以疾不往,丞相以下至于太学生皆力谏,不听。傅良上疏曰:“陛下之不过宫者,特误有所疑而积忧成疾,以至此尔。臣尝即陛下之心反覆论之,窃自谓深切,陛下亦既许之矣。未几中变,以误为实,而开无端之衅;以疑为真,而成不疗之疾。是陛下自贻祸也。”书奏,帝将从之,百官班立,以俟帝出。至御屏,皇后挽帝回,傅良遂趋上引裾,后叱之。傅良哭于庭,后益怒,傅良下殿径行。
诏改秘阁修撰仍兼赞读,不受。后授集英殿修撰,进宝谟阁待制。终于家,年六十七。谥文节。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有删节)
【注】①宋代宫殿名。宋孝宗赵眘传位给宋光宗赵惇后所居。光宗与其父长期猜疑失和,故不愿意去重华宫探望。②农历九月四日,宋光宗赵惇生日。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御者不得售其私 售:谋取 |
B.一事一物必稽于极而后已 稽:考查 |
C.用事者始取太祖约束 取:采取 |
D.以为万世无疆之休 休:福祉 |
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在宋代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
B.主敬:理学家程颐主张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理学又名为道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
C.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探花,第三名是榜眼。 |
D.四夷:古时中原汉族对四方各少数名族的统称,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
(1)州县无以供,则豪夺于民,而民困极矣。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小题4】文中哪些事件体现了陈傅良的刚正,请简要概括。
县令捕蝗
钱勰①任如皋②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③令独绐郡将④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①钱勰:宋朝人,字穆甫。②如皋: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市。③泰兴:古地名,今江苏泰兴市。④郡将:郡的长官。(文化常识)
谦称与尊称。在社会交际中,既有尊卑长幼的区别,又有人情礼貌的讲究,所以古今都存在谦称与尊称,而古人特别讲究这一套。上文末了说到“敝邑”与“贵县”,虽带戏谑,但用词上前者是谦称,后者属尊称。又,“鄙人”“寒舍”“陋室”“犬子”等属谦称,而“阁下”“令尊”“令郎”“贵府”等属尊称。
(思考与练习)【小题1】解释。
①会:_______;②独:________;③绐:___________;④云:________;⑤已而:_________;
⑥诘:_________;⑦盖:_________;⑧檄:_________;⑨不才: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令辞穷。
②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小题3】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娇,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二)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
(三)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营,圆者如壁;长林远树,出没烟靠,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载,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黄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节选自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
①馀甘:橄揽菜。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抗:抗拒 |
B.时浓雾半作半止 作:兴起 |
C.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殆:大概 |
D.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坳:地面低洼处 |
观月记
张孝祥①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②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③,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炫,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④,虽示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简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因力主北伐,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诬陷。官到湖北路安抚使。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3卷。存词200余首。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安抚使任上被免职。他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②蕲:通“祈”,求。③沙当洞庭、青草之中: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④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之宫:即月宫。
(阅读指要)中秋观赏月亮,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赏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金沙堆由黄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美妙神奇无比。作者用简练、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光、色交织的图画,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颇具特色。文中提出的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这篇短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甚是相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观中秋之月,临不胜(__________) (2)临水之观,宜独往(__________)
(3)尽却童隶而登焉(__________) (4)于是为备(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观”与“观中秋之月,临水胜”句中“观”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A.盖有之矣 | B.今余之游金沙滩 |
C.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 | D.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小题5】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小题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雉鸟报复
有猎于山者,射雄雉①而置雌雉,或扣其故,曰:“置雌者留以招雄也,射雌则雄者飏②,并获则绝矣。”数月后,雌果招一雄雉来,猎者又射之。如是数年,获雄雉无数。一日雌雉随猎者归家,以首触庭前香案③而死。后其家人死相继,又为讼累而荡其产,未几猎者亦死,竟绝后。或曰:“人莫不爱其伉俪,鸟亦然耶。”猎者之计虽狡,而雉鸟之报更惨矣。
(文言知识)说“置”。“置”是个多义词。上文“射雄雉而置雌雉”中的“置”,是指“放下”“留下”。又指“设立”,如“清初置该县”,意为清朝初年设立该县。又指“搁开”,如成语“置之不理”“置之度外”。又指“购办”,如“置小屋数间”。
(思考与练习)【小题1】解释。
①未几:_________________;②伉俪: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或扣其故。
②并获则绝矣。
③又为讼累而荡其产。
④鸟亦然耶。
⑤而雉鸟之报更惨矣。
【小题3】成语“置若罔闻”中的“置”与“罔”,分别解释为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 元:探索 |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