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谏论(下)(节选)

苏 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第八卷)

(简注)
①要者:主要在于。②后:身后。与“前”相对,可释为“过后”。③三代:指夏、商、周。④谠(dǎng)言:正直的话。
(阅读指要)
本篇主要论述怎样才是“真能纳谏之君”。文章运用比喻说明:本性勇敢的人能自觉地向君王进谏,不悦赏,不畏刑;本性不太勇敢也不太怯儒的人,有了赏赐才肯进谏;而本性怯懦的人则必须用刑罚威逼他才肯进谏。因此,贤明的君王须建立刑赏制度来促进臣子进谏。本文取喻生动,说理精辟。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向之论矣(______)   (2)有与之乎渊谷者(______)
(3)不亦哉(______) (4)增其所有(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彼勇者怯”中“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其才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C.以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D.否泰如天地,足以汝身
【小题3】第三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五处停顿,请用“/”标出。
故 以 赏 为 千 金 以 刑 为 猛 虎 使 其 前 有 所 趋 后 有 所 避 其 势 不 得不 极 言 规 失 此 三 代 所 以 兴 也。
【小题4】选文第二段的末尾作者提出了“要者以势驱之耳”的观点,这里的“势”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分别指什么?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
(2)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5:2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道:途径
B.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C.子孙之不甚惜   视:观看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洎牧谗诛
B.二败三胜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C.奉弥繁    侵愈急
D.赵尝五战秦 并势弱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关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选文中第四段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推论六国若有不同于史实的做法,必不至于亡国。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同类题4

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完成下面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五国(①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② )有远略,能守其土,(③ )不赂秦。是故(④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⑤ )之(⑥ )也。至丹以荆卿(⑦ )计,始(⑧ )祸焉。赵尝五战(⑨ )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⑩ ),李牧连(⑪ )之。(⑫ )牧(⑬ )谗诛,邯郸(⑭ )郡,惜其用武而不(⑮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向使(⑯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⑰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⑱ ),存亡之(⑲ ),(⑳ )与秦相较,或未易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秦之心,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和“悲夫”二语各领出一层意思。“鸣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B.“呜呼”,哀其结果之惨;“悲夫”,惜其有良策而不用。连用两个叹词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C.第4段是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喻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D.第5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乎水月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多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多百倍,说明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B.“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中一个“视”和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C.“暴箱露,斩荆棘”是写诸侯先人创业成效得来的不易;“以有尺寸之地”是写诸侯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D.文中谈赂秦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的,概述韩、魏、楚三国赂奏的史实,具体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