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见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射睡炕上矣。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夫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夫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及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节选自魏禧《大铁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
B.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
C.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
D.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
A.庚戌,指这一年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庚戌年“庚”是天干之一。“戌”是地支之一。 |
B.河南的“河”古代指黄河,文中“河南”泛指黄河以南所有地区,即现在的河南省。 |
C.白金文中是指白银,在古代很早就成为货币,到明朝时,已经在社会上普遍流通。 |
D.响马是北方强盗的别称,他们在行动前习惯先放响箭示警,常骑马来去,故有此称。 |
A.传主姓名无考,身份不明。传主平时说话不多,也不问别人家乡和姓名,人们也不敢问他,结果没人知道他是干什么的。 |
B.传主形象不俗,行为怪异。传主的饭量很大,容貌很丑陋,随身携带的武器也很不一般,半夜说走就走,行踪也很诡秘。 |
C.传主识人准确,性格豪爽。传主看出宋将军武艺全无用处,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从空堡观战的表现看,宋将军果如所料。 |
D.传主勇猛过人,擅长技击。传主面对来势汹汹、人多势众的贼人围攻时,沉着应战,在击杀大概三十人后潇洒地脱身离开。 |
(1)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A.“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C.“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文学体裁,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辞”都是诗歌的体裁。 |
D.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王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应指农历十六日,“晦”指农历每月三十日。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
B.“阴阳”古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地理上就得出“山南为阳,水南为阳”的说法,“华山之阳”,就是指华山的南面。 |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那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月有弦望晦朔,“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三或十四,为月快圆之日。 |
C.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兰亭集序》中的“癸丑”纪年,指的是东晋永和九年。 |
D.古人将一季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兰亭集序》中“暮春”指的是季春三月。 |
A.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
B.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陈情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功”指的是穿五个月大功服和三个月小功服的亲族。 |
C.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
D.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的“三秋”即季秋,秋天第三个月,指九月。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号令诸侯灭秦,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
B.婚姻,指两家结为婚姻关系,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
C.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
D.室内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从座位安排上可以看出双方的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A.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
B.句读之不知 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
D.朝菌不知晦朔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A.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
B.寒食。清明之后的一二日,节日里禁止烟火,只能吃寒食。 |
C.社日。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
D.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 |
耿秉字伯初,以父任为郎,教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
A.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
B.食邑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
C.帝王纪年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文中“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
D.征辟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名流,辟是中央和地方长官自用僚属。 |
A.“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
B.“癸丑”,中国传统纪年阳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 |
C.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生效。 |
D.修禊,古代传统民俗。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