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辆汽车在花园里柏油路上停住了,当差高升抢前去开了车门。杜竹斋匆匆地钻出车厢来,抬头看着当阶而立的吴荪甫,就皱了眉尖摇头。这是一个严重的表示。吴荪甫的脸孔变成了紫酱色,却勉强微笑。
“真是作怪!几乎涨停板了!”
杜竹斋走上石阶来,气吁吁地说,拿着雪白的麻纱手帕不住地在脸上揩抹。
吴荪甫只是皱了眉头微笑,一句话也不说。他对杜竹斋看了一眼,就回身进客厅去,蓦地放下脸色来,对费小胡子说道:
“什么镇上太平不太平,我不要听!厂,铺子,都是我开办的,我要收歇,就一定得收!我不是慈善家,镇上市面好或是不好,我就管不了——不问是省里或县里来找我说,我的回答就只有这几句话!”
“可不是!我也那么对他们说过来呀!然而,他们——三先生!——”
吴荪甫听得不耐烦到了极点,忽地转为狞笑,打断了费小胡子的话:
“他们那一套门面话我知道!晓生,你还没报告我们放出去的款子这回端阳节收起了多少。上次你不是说过六成是有把握的么?我算来应该不止六成!究竟收起了多少!你都带了来么?”
“没有。镇上也是把端阳节的账展期到中秋了。”
“哼!什么话!”
吴荪甫勃然怒叫起来了。这又是他万万料不到的打击!虽说总共不过七八万的数目,可是他目前正当需要现款的时候,七八万圆能够做许多事呀!他虎起了脸,踱了几步,看看那位坐在沙发里吸鼻烟的杜竹斋。于是公债又几乎涨停板的消息蓦地又闯进了吴荪甫的气胀了的头脑,他心里阴暗起来了。
杜竹斋两个鼻孔里都吸满了鼻烟,正闭了眼睛,张大着嘴,等候打喷嚏。
“要是三先生马上把各店收歇,连通源钱庄也收了,那么,就到了中秋节,也收不回我们的款子。”
费小胡子走前一步,轻声地说。吴荪甫耸耸肩膀,过一会儿,他像吐弃了什么似的,笑了笑说道:
“呵!到中秋节么?到那时候,也许我不必提那注钱到上海来了!”
“那么,三先生就怕眼前镇上还有危险罢?刚才(吴)为成兄的一番话,也未免过分一点儿。——省里当真在抽调得力的军队来围剿。现在省里县里都请三先生顾全镇上的市面,到底是三先生的家乡,况且收了铺子和厂房,也未必抽得出现款来,三先生还是卖一个面子,等过了中秋再说。宏昌当是烧了,那就又当别论。”
费小胡子看来机会已到,就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主意说了出来,一对眼睛不住地转动。
吴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他现在看明白了:家乡的匪祸不但使他损失了五六万,还压住了他的两个五六万,不能抽到手头来应用。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人意了。但一转念,他又以为那是因为远在乡村,而且不是他自己的权力所能完全支配的军队的事,要是他亲手管理的企业,那就向来指挥如意。他的益中信托公司现在已经很有计画地进行;陈君宜的绸厂就要转移到他们的手里,还有许多小工业也将归益中公司去办理。
这么想着的吴荪甫便用爽利果决的口气对费小胡子下了命令:
“晓生,你的话也还不错;我总得对家乡尽点义务。中秋以前,除了宏昌当无法继续营业,其余的厂房和铺子,我就一力维持。可是你得和镇上的那个营长切实办交涉,要他注意四乡的共匪。”
费小胡子恭恭敬敬接连答应了几个“是”,眼睛看在地下。
(节选自茅盾《子夜》)
(注)①计画:现为“计划”。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皱了眉尖摇头”,这是杜竹斋给吴荪甫的神情暗示,意在告诉吴荪甫公债几乎涨停板了,“涨停板”等于断了吴荪甫的财路。
B.“吴荪甫只是皱了眉头微笑”,说明吴荪甫还是计较公债几乎涨停板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但又故作镇静,显示自己的气派。
C.杜竹斋吸鼻烟的场景和写吴荪甫的文字构成鲜明的对比,一者逍遥无事,一者焦头烂额,有静有动,从而增强语言张力之美感。
D.“一对眼睛不住地转动”是对费晓生的神态描写,借此主要表现费晓生活泼、机灵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出他当时内心的自得与喜悦。
【小题2】吴荪甫这一形象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闻笑有感
茅盾
①笑是人类所独特擅长。简直可以说,愈是思想情绪复杂且多矛盾而变态的人,笑之内容也愈为复杂而多变态;原始意味的笑——即天真的笑,差不多很难在这样人们的脸上找到了,通常我们见到的,倘不是虚伪的笑便是恶意的笑。
②但是也还有若干种类的笑,其动机似可索解却又未必竟能索解。譬如青年的疯女人,一丝不挂出现于大街,此时围观者如堵,笑声即错杂起落,如果再有一个无赖之徒对疯妇作猥亵之动作,旁观者就一定会哄然大笑。这样的笑,当然并不虚伪,确是“真情之流露”,远远听去,你会猜想这所笑者一定是一件可喜的事;那么,这是恶意的笑了,可又不尽然,当然说不上含有善意,但围而观者之群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与此疯妇确无丝毫的仇恨,既无仇恨,则看见她在那样悲惨的境地而犹受无赖子的欺侮,纵使不生同情亦何必投之以恶意的笑呢?这样看来,恐怕只能把这种变态的笑解释为并无意义的动作,这恐怕是神经受了不寻常的一刺骤然紧张而起的一种反应,这中间并无恶意,当然也未必带有幸灾乐祸的成份。但“一半是神,一半是兽”的万物之灵,在这当儿,却突然褪落了“神”的光圈,而呈现了赤裸裸的“兽”的本色,大概也是不能讳言的事罢?
③在街头遇到了这种的笑,并不比在雅致的客厅中遇到了虚伪的笑,更为舒服些,不过那不舒服的滋味应当是不相同罢?前者是悲哀而后者是憎恶。在前者,我们感到文化教育力之不足,在后者,我们看见了相反的作用——“人”非但未能净化,反倒被“教养”得更卑鄙龌龊了!我不得不承认:那种无意义的原始性的傻笑,虽使我听了战栗,可是比起客厅中高贵人们的虚伪的——可又十分有礼貌的笑,至少是“天真”些罢?
④不过在大街上那样笑的机会究竟不多,常见者乃在室内。在文雅的背景前,有“教养”的嘴巴绘声绘影地在叙述一些惨厉的故事的时候,听到了那样野性的放纵的笑声,迫使人毛骨悚然,当亦不下于在大街。这时的笑,当然决无虚伪,可也不见得如何“天真”,这里可以嗅出自私的气味,讲述者和听而笑者似乎都把这当作一种娱乐,一种享受,他们似乎习惯了要把血腥的人类灵魂被践踏的故事当作饱食以后的消化剂,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开心的资料。
⑤人们说近来有些话剧,偏重“噱头”,于是慨叹于“低级趣味”之盛行,但是,见“噱头”而笑,即使是“低级趣味”罢,亦不过趣味低级而已;事有甚于此者,即并非“噱头”而且简直是不应当笑的地方,也往往听到喷发的笑声,叫人突然觉得这就是疯女人出现在大街上所引起的同样的声音。
⑥到了还没看腻“噱头”的小市民群的钱袋也不大宽裕而不得不依靠那些连“噱头”都已看腻转而要从血腥与眼泪——别人的痛苦中找寻娱乐的人们作为基本观众时,我们的戏剧将怎样办呢?
⑦也许这是杞忧,现在这大时代有的是能使人痛快地一哭因而也就能健康地一笑的题材。但是看到那依然如故的“尺度”,我不能不担心我这个忧虑迟早要成为问题了。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小题2)文章批判了哪几种类型的笑?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忧虑”的内涵”。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华家岭

茅盾

华家岭没有弯弯曲曲的盘道,路面也平整宽阔,路基虽是黄土的,似乎也还结实,有坡,然而既不在弯道上,且不陡;倘在风和日丽之天,过华家岭原亦不难,然而正因为风和日丽不常有,于是成问题了。华家岭上是经常天气恶劣的。这是高原上一条山岗,海拔五六千尺,从兰州出发时人们穿夹衣,到这里就得穿棉衣,——不,简直得穿皮衣。六七月的时候,这里还常常下雪,有时,上午还是好太阳,下午突然雨雪霏霏了,下雪后,那黄土作基的公路,便给你颜色看,泞滑还是小事,最难对付的是“陷”,——后轮陷下去,成了一条槽,开上“头挡排”,引擎是呜——胡胡地痛苦地呻吟,费油自不必说,但后轮切不着地面,只在悬空飞转。这时候,只有一个前途:进退两难

四○年的五月中旬,一个晴朗的早晨,天气颇热,人们都穿单衣,从兰州车站开出五辆客车,其中一辆是新的篷车,站役称之为“专车”。“专车”条件优良,下午三时许就到了华家岭车站。这时岭上彤云密布,寒风刺骨,疏疏落落下着几点雨。因为这不是普通客车,该走呢,或停留,车中客可以自择。结果,留下来。那一天的雨,到黄昏时光果然大了些,有檐溜了。

天黑以前,另外的四辆客车也陆续到了,都停留下来。五辆车子一百多客人把一个“华家岭招待所”挤得满坑满谷,当天晚上就打饥荒,菜不够,米不够,甚至水也用完,险些儿开不出饭来。可是第二天早期一看,糟了,一个银白世界,雪有半尺厚,穿了皮衣还是发抖。旅客们都慌了,因为照例华家岭一下雪,三五天七八天能不能走,都没准儿,而问题还不在能不能走,却在有没有吃的喝的。华家岭车站与招待所孤悬岭上,离最近的小村有二十多里,柴呀,米呀,菜蔬呀,通常是往三十里以外去买的,甚至喝的用的水,也得走十多里路,在岭下山谷挑来。招待所已经宣告:今天午饭不一定能开,采办柴米蔬菜的人一早就出发了,目的地是那最近的小村,但什么时候能回来,回来时有没有东西,都毫无把握云云。

雪早停了,有风,却不怎样大。采办员并没空手回来,一点钟左右居然开饭。两点钟时,有人出去探了路,据说雪已消了一半,路还不见得怎样烂,于是“专车”的“专人”们就主张出发:“要是明天再下雪,怎么办?”华家岭的天气是没有准儿的。司机没法,只得“同意”,三点钟光景,车出了站。

爬过了一个坡以后,天又飘起雪来。“怎么办呢?”“还是赶路吧!新车,机器好,不怕!”于是再走。但是车轮打滑了。停车,带上链子,费去半小时。这期间,雪却下大了,本来已经斑驳的路面,这时又全白了。不过还希望冲出这风雪范围,——因为据说往往岭上是凄迷风雪,岭下却是炎炎烈日。然而带上链子的车轮还是打滑,而且又“陷”起来。雪愈来愈大,时光也已四点半;车像醉汉,而前面还有几个坡。司机宣告:“不能走了,只有回去。”看路旁的里程碑,原来只走了十多公里。回去还赶得上吃夜饭。

可是车子在掉头的时候,不知怎样一滑,一对后轮搁浅在路沟里,再也不能动了,于是救济的程序一件一件开始:首先是旅客都下车,开上“头挡排”企图自力更生,这不成功;仍开“头挡排”,旅客帮着推,引擎呜呜地叫,后轮是动的,然而反把湿透的黄土搅成两道沟,轮子完全悬空气来,车子是纹丝儿也没动。路旁有预备改造路基用的碎石堆,于是大家抓起碎石来,拿到车下,企图填满那后轮搅起来的两道沟,有人又到两里路外的老百姓家里借来了两把铲,从车后钢板下一铲一铲去掘湿土,以便后轮可以着地;这也无效时,铲的工作转到前面来。司机和助理员(他是高中毕业生)都躺在地下,在泥泞里奋斗。旅客们身上全是雪,拍去又积厚,天却渐渐黑下来了,大家又冷又饿。最后,助理员和两个旅客出发,赶回站去呼救,其余的旅客们再上车,准备万一救济车不来时,就在车上过夜。

这时四野茫茫,没有一个人影,只见鹅毛似的雪片,漫天飞舞而已。华家岭的厉害,算是领教过了。全车从司机到旅客二十八人,自搁浅当时期,嚷着,跑着,推着,铲着,什么方法都想到,也都试了,结果还是风雪和黄土占了胜利。不过尚有一着,没人想到;原来车里有一位准“活佛”的大师,不知那顽强的自然和机械肯听他法力的指挥否。大师始终默坐在那里掐着数珠,态度是沉着而神妙的。

救济车终于来了,车上有工程师,有工人,名副其实的一支生力军。公路上扬起了更多的人声,工作开始。铲土,衬木板,带上铁丝缆,开足了引擎,拉,推,但是湿透了的黄土是顽强而带韧性的,依然无可奈何。最后的办法,人和行李都搬上了救济车,回了招待所。助理员带了铺盖来,他守在那搁浅的客车里过夜。

这一场大雪到第二天早晨还没停止,车站里接到情报,知道东西两路为了华家岭的风雪而压积的车辆不下四五十乘。有经验的旅客估计这雪不会马上停止,困守在华家岭至少要一个星期。但是当天下午雪停,太阳出来了。“明天能走么?”性急的旅客找到司机探询。司机冷然摇头:“融雪啦!更糟!”不过有经验的旅客却又宽慰道:“只要刮风。一天的风,路就燥了。”

果然天从人愿,第二天早上有太阳又有风,十点光景有人去探路,回来说:“瞧这边还好,瞧那边,可不知道。”十一点半光景,搁浅在路旁的那辆“专车”居然开回来了,下午出发的声浪,激荡在招待所的每个角落。两点钟左右,居然又出发了。有人透了口气说:“这回只住了三天,真是怪!”

沿途看见公路两旁斑斑驳驳,残雪未消;有些向阴的地方还是一片纯白。车行了一小时以后,车里的人把皮衣脱去,又一小时,连棉的也好像穿不住了。

(节选自《茅盾散文集卷四《战时生活剪影》,有删节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司机宣告:“不能走了,只有回去。”
②司机冷然摇头:“融雪啦!更糟!”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这时候,只有一个前途:进退两难。
②这时四野茫茫,没有一个人影,只见鹅毛似的雪片,漫天飞舞而已。
【小题3】文章多处写到风雪,作者是怎样描写风雪之大的?这些描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小题4】《啼笑因缘》的作者张恨水先生在《谁都头疼的华家岭》中这样描述道:“字典上关于讨厌的形容词,都可以取来形容华家岭。”你认为茅盾会赞同张先生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当前题号:3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中偶记

茅盾

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我说不出。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利,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话。

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的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中和敌人搏斗,便是江南罢,该也有霜有冰乃至有雪。在广大的国土上,受冻挨饿的老百姓,没有棉衣吃黑豆的战士,那种英勇和悲壮,到底我们知道了几分之几?中华民族是在咆哮了,然而中国似乎依然是“无声的中国”——从某一方面看。

不过这里重庆是“温暖”的,不见枯草,芭蕉还是那样绿,而且绿的太惨!

而且是在雾季,被人“祝福”的雾是会迷蒙了一切,美的,丑的,荒淫无耻的,以及严肃的工作。……在雾季,重庆是活跃的,因为轰炸的威胁少了,是活动的万花筒:奸商、小偷、大盗、汉奸,狞笑、恶眼、悲愤、无耻、奇冤,一切,而且还有沉默。

原名《鞭》的五幕剧,以《雾重庆》的名称在雾重庆上演;想起这改题的名字似乎本来打算和《夜上海》凑成一副对联,总觉得带点生意眼,然而现在看来,“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尤其在今年!可歌可泣的事太多了。

剧中那位诗人,最初引起了我的回忆,——他像一个朋友。到底像谁呢?说不上来。不过这位朋友的声音笑貌却缠住了我的回忆。我不知他现在在哪里?平安不?一个月前是知道的,不过,今天,鬼晓得,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的。我又不知道和他在一处的另外几个朋友现在又在哪里了,也平安不?

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说过那样意思的话:血的淤积,青年的血,使他窒息,于无奈何之际,他从血的淤积中挖一个小孔,喘一口气。这几年来,青年的血大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我们兴奋,为了光荣的血,但也窒息,为了不光荣的没有代价的血。而且给喘一口气的小孔也几乎挖不出。

回忆有时是残忍的,健忘有时是一宗法宝。有一位历史家批评最后的皮尔朋王朝②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忘记,但什么也没有学得。为了学得,回忆有时是必要,健忘有时是不该。没有出息的人永远不会学得教训,然而历史是无情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不可免的将是长期而矛盾而且残酷,但历史还是依照它的法则向前。最后胜利一定要来,而且是我们的。让理性上前,让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让死难的人们灵魂得到安息。

据说今后六十日至九十日,将是最严重的时期(美国陆长斯汀生之言);希特勒的春季攻势!敌人的南进,都将于此时期内爆发罢?而且那雾季不也完了么?但是敌人南进,同时也不会放松对我们的攻势的!幻想家们呵,不要打如意算盘!被敌人的烟幕迷糊了心窍的人们也该清醒一下,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夜是很深了罢?你看鼠子这样猖獗,竟在你面前公然踱方步。我开窗透点新鲜空气,茫茫一起,雾是更加浓了罢?已经不辨皂白。然而不一定坏。浓雾之后,朗天化日也跟着来。祝福可敬的朋友们,血不会是永远没有代价的!民族解放的斗争,不达目的不止,还有成千成万的战士们还没有死呢!

1941年2月16日夜。  

(有删改)

(注)①1940年10月,茅盾从延安到达重庆,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1941年1月4日,爆发了皖南事变。②皮尔朋王朝,今译成波旁王朝。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表现寒冬恶劣严酷的气候,为下文表现中国百姓困难的生活、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作铺垫。
B.作者笔下“无声的中国”、“重庆是‘温暖’的”、“被人‘祝福’的雾”等词语是用反语的修辞,对某些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行了批评和讽刺。
C.本文有多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方便引发议论抒情。如引用历史家批评波旁王朝的话就在表明我们应该总结历史教训,并坚定必胜的信心。
D.本文作者的思路非常开阔,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雾'“夜”、“鼠”等形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小题2】作者写到剧中的那位诗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想起鲁迅先生的话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这篇散文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志者(节选)

茅盾

睁开眼来,两片嘴唇轻轻一松,就有一个烟圈儿从他嘴边腾起,摇摇摆摆去了一段路,然后停住,好像不知道上前好呢转弯好,得站住了转一转念头,这当儿,那圈子一点一点扩大,那烟色也一点一点变淡起来,大到不能再大,淡到不能再淡,烟圈子也就没有。

他有点失望。这当儿,他夫人的脚步声从房门外来了,决不会错。老是像拖着鞋皮——拖噜拖噜。他一听见就会头痛。他会立刻想象到自己的脑髓摊平了成为地板,而他夫人的鞋底——拖过!而且,他好像已经是地板了,他看得见夫人鞋底粘着的煤屑、鱼鳞、青菜梗。他两手捧住了脑袋,睁圆着一对恨极了的眼睛。
“又是我打搅你了。”夫人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你看,阿大撒了我一身尿,不换件衣服怎么成?”
他苦笑。夫人进来总是有理由的。然而,他讨厌他夫人屡屡进来,也是有理由的:他不趁这暑假的期间写成一篇“创作”,难道等开了学一星期二十小时的课,百来本作文簿那时倒写得成么?难道因为阿大会撒尿,夫人要换衣,他就活生生“牺牲”了稳可以到手的“创作家”的头衔么?不成的!那怎么对得起他自己呢!——他的“人生经验”,他的“天才”,他的五年来朝思暮想的一鸣惊人的大抱负大计划!五年前他毕业的当儿,不是早已在师长和同学面前——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言他要精心结构“创”一部“作”么?已经蹉跎了五年了呀!不成的!那个——简直不成话!
他无可奈何地往床上一躺,叹口气,喃喃地说:“哎,总得有个书房——书房;没有书房,产生不出——哎,伟大的——”
他没有说完全,就觉得喉咙头梗住了。阿大要撒尿,夫人要换衣服,当真比他的“事业” 还重要么?笑话!

过了几天,他居然独个人住到庙里去了。

第一天是要布置出一个适宜于“创作”的书房来,一眨眼便已经天暗。自觉得“灵感”还没来,就上床睡觉。他有梦。当然是“创作”成功的梦。他从梦中笑醒了。他揉了揉眼睛,把小指头放到嘴里轻轻咬一下。不错,他感觉得痛,他不是在梦中。“品一会儿茗提提神是好的,”然而因为茶,他就联想到咖啡。对了,咖啡是不可少的。不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全仗了二万几千杯咖啡?

“怎么从前就忘记了呢!天大的损失!不然,我的杰作早已产生了,何待今日!”
夫人将他指定要的黑咖啡买好寄了来时,已经是他在庙里的第四个黄昏。三天来他原稿纸撕掉过十几张,但是摊在书桌上的原稿纸依然只标着一个大大的“一”字。这怪得他么!夫人还没把黑咖啡寄来呢!这个责任自然是夫人负的!
然而现在黑咖啡终于寄到了,他的脑细胞又立刻下了全部紧急动员令。那一晚,他开了第一次的夜工。
似乎黑咖啡当真有点魔力的。他坐在原稿纸前面不到十分钟,便觉得文思汹涌,仿佛那未来的“杰作”的全部结构蓦地耸现在他脑子里;“哈,原来早已成熟了在那里!”——他夹忙中还能自己评赞了一句。他像大将出阵似的捋起袖子,提起笔来,就准备把那“原来早已成熟了的”移到纸上去。他奋笔写了一行。核桃大的字!然而脑袋里“早已成熟了的”东西忽然逃走!
于是他不能不捧着脑袋了,不能不搁笔了。约莫又是十分钟。他脑子里的“杰作”的形体渐渐又显形。他眼睛里闪着光芒,再奋起他的自来水笔,又是核桃大的字,然而,不到半行,猛可地腿上来了一锥,他反射作用地拍的一下,半手掌的红血!就在这当儿,脑子里的东西就又逃走。现在他觉到占有这书房的,不是他而是蚊子。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他轻轻叹一口气站起身来,看看原稿纸,还是第一张,十来行核桃大的字;看看地上,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
很委屈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十分可惜那第一杯黑咖啡召来的第一次“灵感”没有全数留住。“怪不得人家说汉字应当废除呢!要不是为的笔画太多,耽搁了工夫,我那第一次的想像岂不是全可以移在纸上么?——至少是大部!”
“听说西洋的大文章,从来不作兴自己动笔的;他们有女打字。他们拿着咖啡杯,一面想,一面口说,女打字就嚓嚓地打在纸上。那自然灵感逃不走!”他一面搔着腿上背上的蚊虫疤,一面这么想着,觉得有点悲哀了。

他诅咒又诅咒,终于在诅咒中睡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选材方法很有特点,选取大时代中的生活一角,没有明显地表现重大社会内容, 却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B.小说开头部分对他吐烟圈进行较为详细的描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他无聊烦闷的生活状态,所以才有了要进行创作的决心。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形神兼具地刻画人物形象,立体展现人物性格,极富艺术感染力。
D.小说的语言富于嘲讽揶揄,运用了夸张“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和比拟“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等多种修辞手法。
【小题2】小说以“有志者”为题,请分析有什么好处。
【小题3】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主人公最后能否完成他的“大抱负大计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子夜》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中,塑造了一个具有进步一面又有反动一面的丰富人物,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B.《子夜》这部小说和作者的很多作品一样,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是反映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画卷。《子夜》事件如波,场面如链,人物如星,忽闪忽逝,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井然有条,呈现蛛网式密集结构。
C.茅盾长于塑造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子夜》中赵伯韬的骄横奸诈、凶狠残酷,屠维岳的精明阴沉,老太爷的老朽,人物形象都丰富鲜明,体现了作者的笔力,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D.本文开头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大都市的“主观感受”,就是为了表现喧嚣、无聊聊、压抑的大都市生活。
当前题号:6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春蚕》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述了蚕丝业萧条所引发的农村破产。
B.本文的主人公老通宝是既勤劳忠厚又保守落后的农民形象。
C.本文结构严谨而又富于变化,产生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的效果。
D.老通宝一家的悲剧命运,是由老通宝的因循守旧导致的。
当前题号:7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林家铺子》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老板既有诚实守信的一面,同时也有剥削的一面,他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
B.林家铺子的命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的悲剧。
C.本文的结局没有描述林家人物的命运,而是以一个无名寡妇的命运结局,有点跑题,没抓住重点 。
D.本文多条线索并行,相互生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体现了茅盾小说的艺术创造力。
当前题号:8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夜(节选)

茅盾

虽然此时他已经坐在一九三○年式的汽车里,然而并不是他对儿子妥协。他早就说过,与其目击儿子那样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他绝对不愿意到上海。荪甫向来也不坚持要老太爷来,此番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是不妥当。这也是儿子的孝心。吴老太爷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土匪,什么红军,能够伤害他这虔奉文昌帝君的积善老子!但是坐卧都要人扶持,半步也不能动的他,有什么办法?他只好让他们从他的“堡寨”里抬出来,上了云飞轮船,终于又上了这“子不语”的怪物——汽车。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不知经过了多少时候,吴老太爷悠然转过一口气来,有说话的声音在他耳边动荡:“四妹,上海也不太平呀!上月是公共汽车罢工,这月是电车了!上月底共产党在北京路闹事,捉了几百,当场打死了一个。听三弟说,各工厂的工人也都不稳。随时可以闹事。时时想暴动。三弟的厂里,三弟公馆的围墙上,都写满了共产党的标语……”

“啊哟!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许多不要性命的人!——可是,四妹,你这一身衣服实在看了叫人笑。这还是十年前的装束!明天赶快换一身罢!”

是二小姐芙芳和四小姐蕙芳的对话。吴老太爷猛睁开了眼睛,只见左右前后都是像他自己所坐的那种小箱子——汽车,都是静静地一动也不动。不知从什么高处射来的一道红光,又正落在吴老太爷身上。这里正是南京路同河南路的交叉点,所谓“抛球场”。东西行的车辆此时正在那里静候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命令。

蕙芳偷眼看一下父亲,又看看左右前后安坐在汽车里的时髦女人,轻声说:“可不是。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得很呢,但是父亲不许我——”

像一枝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他心跳了。他的眼光本能地瞥到二小姐芙芳的身上。他第一次意识地看清楚了二小姐的装束;虽则尚在五月,却因今天骤然闷热,二小姐已经完全是夏装:淡蓝色的薄纱紧裹着她的壮健的身体,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一种说不出的厌恶,突然塞满了吴老太爷的心胸,他赶快转过脸去,不提防扑进他视野的,又是一位半裸体似的只穿着亮纱坎肩,连肌肤都看得分明的时装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一只赤裸裸的白腿。 “万恶淫为首”!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然而还不止此。吴老太爷眼珠一转,又瞥见了他的宝贝阿萱(吴老太爷之子,排行第七)却正张大了嘴巴,出神地贪看那位半裸体的妖艳少妇呢!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喉间火辣辣地,好像塞进了一大把的辣椒。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直到他的刺激过度的神经像要爆裂似的发痛,直到他狂跳不歇的心脏不能再跳动!

呼噜呼噜的声音从吴老太爷的喉间发出来,但是都市的骚音太大了,二小姐,四小姐和阿萱都没有听到。老太爷的脸色也变了,但是在不断的红绿灯光的映射中,谁也不能辨别谁的脸色有什么异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吴老太爷的角度记录了吴老太爷初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刻画出一个封建遗老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时的强烈不适感。
B.“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从侧面反映了30年代现代人匆匆忙忙。
C.文中写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工人给人们带来恐慌,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局限。
D.“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寓意是很深的。
【小题2】上海繁华的街景给吴老太爷带来极大的视觉和精神刺激,吴老太爷后来一下子就患脑溢血而死。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深意?
【小题3】“陌生化”手法即按照人们第一次见到某个事物的眼光和感受来描写它。《子夜》节选中是如何运用“陌生化”手法并取得独特艺术效果的?请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关羽带领五百人马来攻长沙,和黄忠首战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再战,黄忠阵前马失前蹄,关羽刀下留情;三战,能百步穿杨的黄忠,箭下留情,两次虚拽弓弦,第三次也只箭射关羽的盔缨根。(《三国演义》)
B.范博文说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是因为吴老太爷自从二十五年前习武骑马跌伤了腿,又不幸而渐渐成为半身不遂的毛病后,二十五年来,他就不曾跨出他的书斋半步,也不曾读过《太上感应篇》之外的任何书报。(《子夜》)
C.赤壁大战之前,庞统提出给曹操献“连环计”的主张,周瑜十分赞同。后来,周瑜利用蒋干再次来江东打探消息的机会,设计让蒋干带走庞统,曹操最后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三国演义》)
D.笑面虎冯云卿到上海避难,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在孙吉人教唆下,冯云卿劝说17岁的女儿冯眉卿使用“美人计”去探听赵伯韬的秘密,最后冯云卿人财两空。(《子夜》)
E.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的粮草、物资。袁绍军心大乱,大败而逃。曹操清理袁绍留下来的书册,发现有自己部下与袁绍暗地往来的书信,许攸要曹操将这些人一一处死,曹操将书信全部烧掉,就当没有发生一样。(《三国演义》)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