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小题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 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 《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 《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小题2】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
A. 《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 《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 《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 《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小题3】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小题4】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六盘山
***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小题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望断”,望尽,一直到望不见了,表示望得久、远。
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行程”指长征已走过的路程。
C.“红旗漫卷西风”,“漫卷”,随风翻卷,有旌旗猎猎的雄伟气势。
D.“何时缚住苍龙”,“苍龙”,太岁星的别名。古代以太岁星为凶神恶煞,这里喻指日本帝国主义。
【小题2】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雁群渐飞渐远,消失在南方天际,可是词人还长久凝望,这寄托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眷恋。
B.“不到长城非好汉”,语言通俗,表达了钢铁的誓言和雄心,表现出藐视一切困难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所描绘的景物与“天高云淡”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色彩鲜明,境界壮阔,表现出胜利在望的欢跃情怀。
D.“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词抒情委婉含蓄,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自主探究。
(1)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第三部分的下列片段后做题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小题1】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小题2】“饲养”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说说结尾的含义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第一部分以下内容后做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小题1】说说第一自然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2】第三自然段如何描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这个情景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篷头、赤脚,一边扣着纽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句话的语法特点是什么?说说她的表达效果,“冲”字用得好,说说它的好处。
【小题4】1-6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请详细说说这里点面结合的写法?
当前题号:6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第二部分的下列片段后做题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的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能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小题1】第二部分描写芦柴棒遭毒打的情节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小题2】说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的保藏,自由地使用,绝对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的含义。
【小题3】说说这段文字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祖母的呼唤

牛汉

(1)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2)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3)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4)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5)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6)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7)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8)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9)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10)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11)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12)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小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3)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小题3】第(6)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
【小题4】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2)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3)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4)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小题5】“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   
【小题6】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冯 至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选自《十四行集》)
【小题1】这首诗的第一节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最后一节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它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词)
沁园春 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乙词)
浪淘沙 北戴河
***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夏)
注:①幽燕:指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一带,古称幽州,春秋战国时属燕国,所以称“幽燕”。②魏武挥鞭:曹操跃马扬鞭。魏武即魏武帝,就是曹操。③东临碣(jié)石有遗篇:(曹操)东征乌桓来到碣石山,曾经写过诗篇留传下来,诗中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名句。④萧瑟:风声,常用来形容秋风。
【小题1】甲、乙两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从表现的内容上看,两词上阕都是写景;下阕都是______________,而重在______________。
【小题2】两词都有点睛之笔,表示甲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示乙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