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盏晖,字仲明,其先附于辽,居张皇堡,故尝以张为氏。后家来州。晖体貌雄伟,慷慨有志略。少游乡校。辽季以破贼功,授礼宾副使,领来、隰、迁、润四州屯兵。

宗望初伐宋,孟阳之战,敌之中军径薄宗望营,晖与诸将击败之,追杀至城下。讫师还,数立战功。明年,再举伐宋,攻下保州、真定,晖皆与焉。进围汴,宋人夜出兵二万焚我攻具,晖以二谋克兵击走之。凡城中出兵拒战,晖之所当,无不胜捷。

从睿宗经略山东,既攻下青州,复从阇母攻濰州。晖督其裨校先登,而城中积刍茭乘风纵火发机石,晖率将士冲冒而下,力战败之。军还,复以三十骑破敌于范桥。帅府承制加静江军节度使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移军攻济州,既败敌兵,因傅城谕以祸福,乃举城降。晖约束军士,无秋毫犯,自是曹、单等州皆闻风而下。

从攻寿春、归德,及渡淮为先锋,遇重敌于秀州、苏州,皆击败之,遂至余杭。通粮饷,治桥道,晖之力为多。乃还,载《资治通鉴》版以归。大军过江宁,徙其官民北渡,时暑多疾疫,老弱转死道路,其知府陈邦光者诉于宗弼,怒将杀之,晖曰:“此义士也。”力营救之,竟得免。

宋州旧无学,晖为营建学舍,劝督生徒,肄业者复其身,人劝趋之。属县民家奴王夔者,尝业进士,晖以钱五十万赎之,使卒其业,夔后至显官。密州吏庞乙卒于官,其孤贫,不克葬,晖为营治葬事,且资给其家。

十三年,复从大军渡淮。还镇,丁母忧,寻以旧职起复。既废齐,为安化军节度使。天眷三年,复河南,宋人乘间陷海州,帅府以登、莱、沂、密四州委晖经画,敌无敢窥其境者。正隆初,出为兴平军节度使。正隆降王爵,为枢密副使,封景国公。未几,复为左丞,封济国公。寻除大兴尹,封荣国公。薨,年六十五。大定间谥曰武康。

(节选自《金史·赤盏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B.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C.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D.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校是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最早在西周春秋时设立,《左传》中有相关记事。
B.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其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相继增设节度使。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D.丁母忧,指遭逢母亲去世离职。在古代,朝廷在位官员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盏晖作战能力强,数立战功。他在辽国末年攻破盗贼有功,后来进兵包围汴京时,凡是城中出兵抵御交战,他所接战,无不取胜。
B.赤盏晖能身先士卒,对士兵要求严格。跟随睿宗攻打潍州时,他率领将士冒着火、石冲下城墙,奋力作战。进攻济州时,他约束军人,对城内人的财产不能有丝毫的侵犯。
C.赤盏晖身为武将但重视教育。从余杭撤回时,他装载《资治通鉴》这部书的雕版而归。他为宋州营建校舍,劝导督促学生,并使这些修习学业者终身免除劳役。
D.赤盏晖身为武将,守土安境有方。收复河南时,宋人攻破海州,元帅府把登、莱、沂、密四州委托给赤盏晖经营筹划,敌军中没有谁敢窥视这些地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知府陈邦光者诉于宗弼,怒将杀之,晖曰:“此义士也。”
(2)密州吏庞乙卒于官,其孤贫,不克葬,晖为营治葬事,且资给其家。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颉颃(xié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②韬戢(tāojí):收藏;敛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 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以李清臣荐,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累官入为都转运使。既得燕山,郭药师众二万,皆仰给县官,诏以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奏:“开边极远,其势难守,虽穷力竭财,无以善后。”又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愿博议久长之策。徽宗怒,命褫职贬官。高宗即位,除知扬州。时苗傅、刘正彦为逆,逼高宗避位。颐浩至江宁,奉简宗明受改元诏令,会监司议,皆莫敢对。吕抗曰:“主上春秋鼎盛,二帝蒙尘沙漠,日望拯救,其肯遽逊位于幼冲乎?灼知兵变无疑也。”颐浩乃与张浚及诸将约,会兵讨贼。颐浩曰:“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浚壮其言,即舟中草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傅等恐惧,乃请高宗复辟。颐浩等以勤王兵入城,都人夹道耸观,以手加额。二年,颐浩乃大议出师,而身自督军北向。高宗谕颐浩、秦桧曰:“颐浩治军旅,桧理庶务,如种蠡分职可也。”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颐浩屡请兴师复中原,谓:“太祖取天下,兵不过十万,今有兵十六七万矣。愿睿断早定,决策北向。”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自江东再相,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时军用不足,颐浩创立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于是郡县多横赋,大为东南患云。

(选自《宋史·吕颐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B.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C.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D.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职责为掌管图书、通晓史事,以备顾问;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西晋至宋代设置的专精一艺的职官。现多指最高一级的学位。
B.改元,指帝王在位时改变年号或同一王朝后续继位的新皇帝启用一个新年号。这里是指“苗刘为逆”时,新继位皇帝宋简宗颁布了“明受”新年号。
C.“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的文书。后把这种重要的文书称为檄,多指官府用于征召、晓谕、声讨、揭发的文书。
D.种蠡,是越王勾践重要大臣文种、范蠡的并称。并称在古代很常见,如,王孟是指王昌龄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代表; 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颐浩熟悉边防,敢于为边事直言。他上奏说遥远的地方打下了也难据守,又陈奏燕山、河北五件危急之事,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因此被处分。
B.吕颐浩奋不顾身,勇于为国讨贼。苗刘兵变,他没有对此坐视不管,而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与张浚合力平定了叛乱,使京都百姓都感到欢欣庆幸。
C.吕颐浩力主北伐,希望收复中原。他引用史例,多次向高宗进言,主张在宋军实力有所恢复的时候, 要当机立断,早下决心,北伐中原,实现中兴。
D.吕颐浩颇有胆略,力挽国家颓势。他为南宋的生存与稳定作出了贡献。他创立月桩钱制度,有效解决了江、浙、湖南各路大军面临的军用不足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
(2)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止之;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宁,以为无罪。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改吏部侍郎。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不听。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具北注矣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乃止。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因,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能,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战?”争久不决,质于帝前。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B.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C.太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D.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进士,古代科举,凡参加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谓之举进士,第进士专指中试者。
B.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比较重要的下行文书的名称之一,也指古代官府用以往召或声讨的文书。
C.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于今天的中共中央组织部。
D.尹,北宋曾于京都开封设置府尹,以文臣充,专掌府事,本文的尹与楚国令尹的职责相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百禄有见识,敢于直言。他在任江东路提点刑狱官时,熊本手下一个副将想要杀降报功,范百禄对熊本说明利害,熊本下令制止了副将的做法。
B.范百禄执法严明,注重实际。他和徐禧一起审理李士宁案时,认为李士宁罪当死,不能赦免;而在对司马光想用重法一事上,他却不主张这样做。
C.范百禄不盲从,坚持己见。有人想裁减官吏,吕大防要去掉一半,范百禄认为应采用逐渐减少、缺官不再填补的办法,成功阻止了吕大防的行为。
D.范百禄重实际,为帝谏言。他巡察黄河,认为不能按照王孝先和吕大防的意见使黄河回归故道;兼任侍读时,向皇上提供了分清奸邪之徒的条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禧右士宁,以为无罪。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
(2)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四,僚吏欲以圄空闻。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必大,字子克,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人,祖诜,宣和中卒庐陵,因家焉。父利建,太学博士。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名,金为之屈。一日,诏同王之奇、陈良翰对选德殿,袖出手诏,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退而条陈,上善其言,为革二弊。江、湖旱,请捐南库钱二十万代民输,上嘉之。乞归,弗许。拜枢密使。上曰:“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淳熙十四年二月,拜右丞相。

高宗升遐,议用显仁例,遣三使诣金。必大谓:“今昔事殊,不当畏敌曲徇。”止之。金贺正使至,或请权易淡黄袍御殿受书,必大执不可,遂为缟素服,就帷幄引见。十五年,思陵发引,援熙陵吕端故事,请行,乃摄太傅,为山陵使。明堂加恩,封济国公。十一月,留身乞去,上奖劳再三。拜左丞相、许国公。参政留正拜右丞相。

光宗问当世急务,奏用人、求言二事。三月,拜少保、益国公。李巘草二相制,抑扬不同,上召巘令帖麻改定,既而斥巘予郡。必大求去。宁宗即位,求直言,奏四事。庆元元年,三上表引年,遂以少傅致仕。四年,薨,年七十有九。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第一百五十》,有删改)

(注)①升遐:帝王死去的婉辞。②曲徇:顺从,曲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B.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C.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D.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在宋代才开始成为教师的称谓,当时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专业都设有教授,此处非指教师。
B.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
C.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及行大典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D.少傅,“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由夏朝始设,历代多沿置;与太师、太保合称“三孤”,为一品官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必大进士及第,才学出众。进士及第后,又考中博学宏词科,在馆阁任职时所撰写的策论受到皇帝的称赞。
B.周必大奏对国事,切中时弊。侍读经筵时,应皇帝要求奏对国事,他陈述了十件时弊之事,革除了其中的二件。
C.周必大护国利益,捍国尊严。高宗去世,朝廷想遵循旧例,主动去金国报丧,他坚决反对,朝廷最终取消了决定。
D.周必大身居高职,不恋名位。虽有丞相职位,国公之尊,却不贪恋名位,多次请求去职,最终以少傅身份退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
(2)或请权易淡黄袍御殿受书,必大执不可,遂为缟素服,就帷幄引见。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谊寿翁。熙宁中,兄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

使青唐,董毡遣鬼章迎候境上,取道故为回枉,以夸险远。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外为路都监。自兰州渡河讨贼,斩首六百,累转西京使。

元祐初,知岷州。鬼章诱杀景思立,后益自矜,大有窥故土之心,使其子诣宗哥请益兵入寇,且结属羌为内应。谊刺得其情,上疏请除之。诏遣游师雄就商利害,遂与姚兕合兵出讨。羌迎战,击走之,追奔至洮州。谊亟进攻,晨雾蔽野,跬步不可辨。谊曰:“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遂亲鼓之。有顷,雾霁,先登者已得城,鬼章就执。谊戏问之曰:“别后安否?”不能对,徐谓人曰:“我生恶种谊,今日果为所擒。天不使我复有故土,命也。”遂俘以归。拜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

夏人犯延安,赵禼使谊统诸将。敌闻谊至,皆溃去。延安人谓:“得谊,胜精兵二十万。”进熙河钤辖、知兰州。兰州与通远皆绝塞,中间保障不相接,腴田多弃不耕,谊请城于李诺平以扼冲要。会迁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

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岷羌酋包顺、包诚恃功骄恣,前守务姑息,谊至,厚待之。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乃使输金出之,群羌畏惕。及洮州之役,二人功最多。

(节选自《宋史·种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B.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C.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D.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熙宁、元祐等。
C.夏人中的“夏”是指北宋时的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D.“知兰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强调担任兰州的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谊幸得授官,连获战功。兄长种古入见皇帝,神宗问种家家世后,授种谊官职。种谊随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人,官至熙河副将。
B.种谊刺探敌情,上疏除敌。鬼章诱杀景思立,并到宗哥处请求增兵入侵,且勾结投降归附的羌人,以他们为内应。种谊刺探到情况,上疏请求除掉鬼章。
C.种谊威震敌胆,被民赞誉。敌人进犯延安,种谊受命统领诸将,当敌人听到种谊来到延安时,敌军溃败逃离。延安百姓赞誉种谊的重要性胜过二十万精兵。
D.种谊治军有方,屡战屡胜。种谊治军严整,只要上级军令一下,即使是死也不逃避;遇到敌人,一往无前,振奋士气,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
【小题4】翻译
(1)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2)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及,字幼几,其先范阳人,后徙郑州。父覃,左拾遗。及举进士,再调升州观察推官。寇准荐其才,擢大理寺丞、知兴化军。以殿中丞通判曹州。州民赵谏者,素无赖,持郡短长,纵为奸利。及受命,谏在京师,乃谒及,及不之见,慢骂而去,投匿名书诬及,因以毁朝政。会上封者发谏事,命转运使与及察其状。及条上谏前后所为不道,诏御史劾得其实,斩于都市,及由是知名。擢知陇州。

初,置提点刑狱,内出及与陈纲二人名付中书。明日,以纲使河北,及使陕西,特迁一官。还判三司磨勘司,出知凤翔府,徙延州,除三司户部副使,为淮南转运使,累迁太常少卿、知秦州。议者以及谨厚,非守边才。及至秦州,州将吏亦颇易之。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改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以右谏议大夫召还,勾当三班院,再迁尚书工部侍郎,历知杭州、郓州、应天、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卒,年七十。特赠礼部尚书,谥恭惠。

及资质清介,所治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在杭州,恶其风俗轻靡,不事宴游。一日,冒雪出郊,众谓当置酒召客,乃独造林逋清谈,至暮而归。居官数年,未尝市吴中物。比去,唯市《白乐天集》。在河南,杜衍为提点刑狱,间与衍会,而具甚疏薄。他日,中贵人用事者至,亦无加品,衍叹其德。娶张氏,性嫉悍。及尝生子,鞠之外舍,张固请归保养之,乃会亲属,以子击堂柱碎其首。及遂无子,以弟之子为后。

(选自《宋史•李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
B.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
C.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
D.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拾遗:拾遗是古代一种官职,职责是指出皇帝决策的错误之处,隶属谏诤机构。分左拾遗和右拾遗,右拾遗地位级别比左拾遗高一些。
B.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分三甲,分赐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尚书:最初是掌握文书奏章的官职,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与侍郎为六部的正副长官。
D.林逋:宋代著名隐逸诗人,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其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及因才能受到寇准的推荐,一生多次获得升迁。最后官至礼部尚书。
B.李及性情谨慎忠厚,当时的人认为他没有守边之才,到了秦州,那里的军吏也轻视他。
C.李及为官清廉正直,不与人饮宴游乐。不管是权贵还是朋友前来,他都没有特别加以招待。
D.李妻张氏的凶悍善妒,李及唯一的儿子被张氏所杀,只好以弟弟的儿子嗣后。
【小题4】把文中画横钱的句子翻译成则代汉语。
(1)谏在京师,乃谒及,及不之见,慢骂而去,投匿名书诬及,因以毁朝政。
(2)在河南,杜衍为提点刑狱,间与衍会,而具甚疏薄。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太子中允。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为河北西路察访使。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元祐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B.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C.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D.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级别考试(即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者。
B.县官,多指一县的行政长官,此指朝廷、官府。“县官”古时还可指称皇帝。
C.元祐,宋哲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一般生前有年号和庙号,死后才有谥号。
D.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方志分门别类,是研究历史及地理的重要资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学识渊博,颇有为政才能。沈括精通多个学术领域,他的作品《梦溪笔谈》流传于世,而在处理政事方面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B.沈括恪尽职守,关心百姓疾苦。淮南发生饥荒,沈括发放钱粮,疏通河渠,整治荒废田地,并请求皇帝废除当地征收百姓车辆的做法。
C.沈括积极进言,深得皇帝信任。沈括曾指出强行禁止私盐可能得不偿失,在作战方面应扬长避短,他提出的诸多建议得到皇帝认可。
D.沈括忠心耿耿,维护国家利益。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精心准备,据理力争,最终取得胜利,显示出不凡的外交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
(2)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轼”与“子瞻”是相反关系。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C.冠是指古代男子到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他通晓经书、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千言。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让富民们先出城躲避。
C.苏轼文章出众。他得力于天赋,文章博大丰富,称雄百代。
D.苏轼仕途坎坷。他忠心耿直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