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轼”与“子瞻”是相反关系。 |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
C.冠是指古代男子到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 |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
A.苏轼才华出众。他通晓经书、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千言。 |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让富民们先出城躲避。 |
C.苏轼文章出众。他得力于天赋,文章博大丰富,称雄百代。 |
D.苏轼仕途坎坷。他忠心耿直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