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盏晖,字仲明,其先附于辽,居张皇堡,故尝以张为氏。后家来州。晖体貌雄伟,慷慨有志略。少游乡校。辽季以破贼功,授礼宾副使,领来、隰、迁、润四州屯兵。

宗望初伐宋,孟阳之战,敌之中军径薄宗望营,晖与诸将击败之,追杀至城下。讫师还,数立战功。明年,再举伐宋,攻下保州、真定,晖皆与焉。进围汴,宋人夜出兵二万焚我攻具,晖以二谋克兵击走之。凡城中出兵拒战,晖之所当,无不胜捷。

从睿宗经略山东,既攻下青州,复从阇母攻濰州。晖督其裨校先登,而城中积刍茭乘风纵火发机石,晖率将士冲冒而下,力战败之。军还,复以三十骑破敌于范桥。帅府承制加静江军节度使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移军攻济州,既败敌兵,因傅城谕以祸福,乃举城降。晖约束军士,无秋毫犯,自是曹、单等州皆闻风而下。

从攻寿春、归德,及渡淮为先锋,遇重敌于秀州、苏州,皆击败之,遂至余杭。通粮饷,治桥道,晖之力为多。乃还,载《资治通鉴》版以归。大军过江宁,徙其官民北渡,时暑多疾疫,老弱转死道路,其知府陈邦光者诉于宗弼,怒将杀之,晖曰:“此义士也。”力营救之,竟得免。

宋州旧无学,晖为营建学舍,劝督生徒,肄业者复其身,人劝趋之。属县民家奴王夔者,尝业进士,晖以钱五十万赎之,使卒其业,夔后至显官。密州吏庞乙卒于官,其孤贫,不克葬,晖为营治葬事,且资给其家。

十三年,复从大军渡淮。还镇,丁母忧,寻以旧职起复。既废齐,为安化军节度使。天眷三年,复河南,宋人乘间陷海州,帅府以登、莱、沂、密四州委晖经画,敌无敢窥其境者。正隆初,出为兴平军节度使。正隆降王爵,为枢密副使,封景国公。未几,复为左丞,封济国公。寻除大兴尹,封荣国公。薨,年六十五。大定间谥曰武康。

(节选自《金史·赤盏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B.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C.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D.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校是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最早在西周春秋时设立,《左传》中有相关记事。
B.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其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相继增设节度使。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D.丁母忧,指遭逢母亲去世离职。在古代,朝廷在位官员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盏晖作战能力强,数立战功。他在辽国末年攻破盗贼有功,后来进兵包围汴京时,凡是城中出兵抵御交战,他所接战,无不取胜。
B.赤盏晖能身先士卒,对士兵要求严格。跟随睿宗攻打潍州时,他率领将士冒着火、石冲下城墙,奋力作战。进攻济州时,他约束军人,对城内人的财产不能有丝毫的侵犯。
C.赤盏晖身为武将但重视教育。从余杭撤回时,他装载《资治通鉴》这部书的雕版而归。他为宋州营建校舍,劝导督促学生,并使这些修习学业者终身免除劳役。
D.赤盏晖身为武将,守土安境有方。收复河南时,宋人攻破海州,元帅府把登、莱、沂、密四州委托给赤盏晖经营筹划,敌军中没有谁敢窥视这些地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知府陈邦光者诉于宗弼,怒将杀之,晖曰:“此义士也。”
(2)密州吏庞乙卒于官,其孤贫,不克葬,晖为营治葬事,且资给其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2 09:4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小题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籍不畏权贵。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天祥传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馀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厓山,军中置酒大会 破:被攻占
B.弘范之    义:认为……有节义
C.遂遣积翁旨 谕:告诉
D.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 期:意料,预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征东大将军阳葬安邑澜洄曲,后魏析安邑置夏县,遂为县人。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时议者以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便。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进士,当试殿庭而报母亡,友匿其书。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因语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号恸而归。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会诏百官转对,池言:“唐制门下省,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徙知晋州,卒。子旦、光,从子里。光自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B.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C.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D.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乡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B.上元,节日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C.门下省,官署名。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后与尚书省、中书省合成“三省”。
D.从子,侄儿。古时统指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后来人们将亲兄弟之子称为“从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池生性淡薄,孝心可嘉。他早年把数十万家资让给各位叔伯,长大后也不讲究吃住,举进士时母亲去世,号恸而归。
B.司马池为官有方,处事得当。蜀人妄传谣言,导致富人逃到山谷,县令、主簿都借故推脱,他主政县事,安抚民心。
C.司马池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曹利用被贬官,只有他敢于直言;应对诏问,直陈部门之间配合不当,有违古制。
D.司马池心胸坦荡,宽容大度。他被江钧、张从革以处事不当为由弹劾而遭降职,后来他并未因此报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
(2)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致远,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人。宣和三年,中进士第。致远鲠亮有学识,言论风旨皆卓然可观。宰相范宗尹荐其才,召对,擢为枢密院计议官。建寇范汝为已降,犹怀反侧,而招安官谢向、陆棠受贼赂,阴与之通。致远谒告归,知其情,还白执政,请锄其根枿,于是捕向、棠及制置司属官施宜生付狱。诏参知政事孟庾为福州宣抚使讨贼,韩世忠副之,辟致远为随军机宜文字。贼平,除两浙转运判官,改广东转运判官。
绍兴四年,以监察御史召。未至,除殿中侍御史。时江西帅胡世将请增和买绢折纳钱,致远上疏言:“折纳绢钱本欲少宽民力,而比旧增半,是欲乘民之急而厚其敛也。”从之。
金人与刘豫分道入寇,宰相赵鼎劝高宗亲征,朝士尚以为疑,白鼎审处。致远入对,独赞其决。迁侍御史。言:“聚财养兵,皆出民力,善理财者,宜固邦本。请罢榷福建盐,精择三司使、副,以常平茶盐合为一官,令计经常,量入为出,先务省节,次及经理。”诏户部讲究。
五年,除户部侍郎,进吏部侍郎,寻复为户部侍郎。言:“陛下欲富国强兵,大有为于天下,愿诏大臣力务省节,明禁僭侈,自宫禁始,自朝廷始。额员可减者减之,司属可并者并之。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除给事中。
寻以老母丐外,以显谟阁待制知台州。朝廷以海寇郑广未平,改知福州。六年八月,广等降,致远选留四百人,置营城外,余遣还业。复遣广讨他郡诸盗,数月悉平。
八年正月,再召为给事中。出知广州。寻以显谟阁待制致仕。十七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张致远传》,有删改)
注①唐时实行两税法,称按钱折价交纳粟帛为折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
B.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
C.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
D.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春闱及第者之称。
B.枢密院,唐至元代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C.机宜文字,宋代统帅的幕僚,负责与军事有关的机密事件,包括写奏折、参谋军机等。
D.宫禁,原意是“宫中戒令”,汉以后称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本文借指帝王后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致远因其才能获得宰相范宗尹举荐,被擢升为枢密院计议官。他明察事态,了解到招安官员竟暗中与建州贼寇范汝为相通,立即回朝报告主政者,请求铲除其根本。
B.张致远时有卓异于其他朝臣的见解,金军同刘豫分路南下入侵,宰相赵鼎劝说高宗亲征,朝臣存在不少疑虑,报告赵鼎慎重处理,唯独他赞成赵鼎的决定,被贬为侍御史。
C.张致远担任户部侍郎时,谏言皇上要富国强兵,大有作为,希望皇上能诏令大臣力求节省开支,明令禁止奢侈浪费,从宫中、朝廷开始做起。
D.张致远妥善对待海寇郑广及其降军,选留其中的四百人,置于营城之外,其余的遣回归业。又派郑广征讨其他州郡的盗贼,数月之后全部平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寇范汝为已降,犹怀反侧,而招安官谢向、陆棠受贼赂,阴与之通。
(2)聚财养兵,皆出民力,善理财者,宜固邦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大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谪均州团练副使。元佑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民车籍:登记
B.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困苦
C.帝遣括往聘:聘请
D.谪均州团练副使坐:获罪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就“籍民车”“蜀盐”二事向宋神宗进言陈述利弊,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B.沈括对国防、军政等有自己的见解,他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都被神宗肯定采纳。
C.辽使萧禧到汴京,要求以黄嵬山为宋辽分界线,并说一定要满足他们的请求他才能回去。
D.永乐城兵败,沈括因西夏进攻绥德而先去援救,没援救永乐,被朝廷贬为均州团练副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2)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
【小题4】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请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