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正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B.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C.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D.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
B.“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只能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
C.“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授予官职常用的还有“授”“封”“征”“举”等。
D.“谥”指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皇帝也认为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
B.皇帝多次想重用吴有,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后来吴育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等官职。
C.夏人向宋称臣之后,并州边境的少数民族和部落多次侵扰宋朝百姓耕种,庞籍想要修筑城堡进行防备,吴育非常支持庞籍的做法。
D.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2)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窦卞,彦法,曹州冤句人,进士第二,通判汝州。秦悼王葬汝,宗室来汝者众,服兵三千。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卞启关招谕之,曰:“汝曹特醉酒狂呼尔,毋恐。”众少定,乃密推首恶羁之,请于朝,诏潍致仕,悉配徙乱者。加集贤校理、知太常院,知绛州,开封府推官。方禁销金为衣,皇城卒捕得之,属卞治,以中禁为言。奏曰:“真宗行此制,自掖廷始,今不正以法,无以示天下,且非祖宗立法意。”英宗曰:“然。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正谓是也。”从其请。出知深州。熙宁初,河决滹沱,水及郡城,地大震。流民自恩、冀来,踵相接,卞发常平粟食之。吏白擅发且获罪,卞曰:“俟请而得报,民死矣。吾宁以一身活数万人。”寻以请,诏许之。外间讹言水大至,卞下令敢言者斩。一日,复报大水且至,吏请闭门,卞不可,既而果妄。时发六州卒筑武强,陈卒惰,主者笞之,不服。卞曰:“厢兵犯将校,法不至重,然兴役聚工,不可拘以常法。”命斩之以闻,有诏嘉奖。还为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进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始,卞官汝时,与殿直王永年者相接颇厚,及在京师,永年求监金曜门库,卞为祷提举杨绘,绘荐为之。永年置酒于家,延绘、卞至,出其妻侑饮,且时致薄饷。永年以事系狱死,卿史发其私,卞坐夺职,提举灵仙观。,年四十五。

(选自《宋史·窦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B.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C.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D.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时男女幼年时由父母取字,供长辈呼唤,而名则是成年后才有,供朋友称呼。
B.文王,即周文王,为一代明君,曾被商纣王囚于羑里,在狱中写下《周易》一书。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财政收支等。
D.卒,古时称大夫之死为卒,其余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卞机智冷静,处事果断有方。由于郡守林潍私心而处事不当,激起众怒,酿成叛乱。对此紧急情况,窦卞巧妙应对,及时处治,平息了事端。
B.窦卞不惧权贵,办案公正严明。他在办理犯禁销金为衣案件时,查明为宫中人所为,于是上奏皇帝,请求依法惩治,以示天下,得到皇帝支持。
C.窦卞关爱百姓,心怀民生疾苦。在他出任深州知州时,所辖地区遭遇水灾及地震,百姓流离失所,他冒着获罪的危险以常平粮赈济各地受灾民众。
D.窦卞为政用心,处事颇有主见。对于大水将至、扰乱民心的谣言,他深知个中利害,处理果敢坚决;对于懒散且不服管教的陈州士卒,他严惩不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白擅发且获罪,卞曰:“俟请而得报,民死矣。吾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2)厢兵犯将校,法不至重,然兴役聚工,不可拘以常法。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幼颖悟,诵书日数千言,每冥思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熹门人,往师之。后师事真德秀。

嘉熙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奏否泰、剥复之理,因及右辖(右辖,官职名)久虚,非骨鲠耆艾,身足负荷斯世者,不可轻。又言皇子竑当置后及蚤立太子,乞蚤定大计。时谏官蒋岘(xiàn)方力排竑置后之说,遂力请外,不许,即谒告归,乞祠(谓请求奉祠),章十二上。

淳祐元年,知南剑州。会峡阳寇作,擒渠魁八人斩之,余释不问。父老或相语曰:“侯不来,我辈鱼肉矣。”郡有延平书院,率郡博士会诸生亲为讲说。民讼,率呼至以理化诲,多感悦而去。丁母优去官,众遮道跪留。既免丧,授侍左郎官。言敌国外患,乞以宗社为心。言钱塘驻跸,骄奢莫尚,宜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每入讲,必先期斋戒。

元老旧德次第收召,元杰亦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中书舍人。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每栽书至宗社隐忧处,輒阁笔挥涕,书就随削稿,虽子弟无有知者。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特拜工部侍郎,随乞纳,诏转一官致仕。夜四鼓,遂卒。

先,元杰未死之一日,方谒左丞相范钟归,又折简察院刘应起,将以翼日奏事。是夕,俄热大作,诘朝不能造朝,夜烦愈甚,指爪忽裂,以死。朝绅及三学诸生往吊,相顾骇泣。讣闻,帝震悼曰:“徐元杰前日方侍立,不闻有疾,何死之耶?”亟遣中使问状,赙赠银绢二百计。已而太学诸生伏阙诉其为中毒,且曰:“昔小人有倾君子者不过使之自死于蛮烟瘴雨之乡今蛮烟瘴雨不在领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奋发睿断大明典刑。”于是三学诸生相继叩阍讼冤,台谏交疏论奏,监学官亦合辞闻于朝。有旨付临安府逮医者孙志宁及常所给使鞫治。既又改理寺,诏殿中侍御史郑采董之,且募告者赏缗钱十万、官初品。然狱迄无成,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赐谥忠愍。

(《宋史•徐元杰传》)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身足负荷斯世者,不可轻 畀:给、赠送
B.淳祐元年,知南剑州     差:派遣
C.兼给事中、国子祭酒,中书舍人    权:衡量
D.不闻有疾,何死之耶     遽:立即,快速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昔小人有倾君子者不过/使之自死于蛮烟瘴雨之乡/今蛮烟瘴雨不在/领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奋发睿/断大明典刑
B.昔小人有倾君子者/不过使之自死于蛮烟瘴雨之乡/今蛮烟瘴雨不在领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奋发睿断/大明典刑
C.昔小人有倾君子者/不过使之自死于蛮烟瘴雨之乡/今蛮烟瘴雨不在/领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奋发睿断/大明典刑
D.昔小人/有倾君子者不过/使之自死于蛮烟瘴雨之乡/今蛮烟瘴雨不在领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奋发睿断大明典刑
【小题3】结合原文,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宗社,即是宗庙和社稷,用它代指国家。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一般的平民老百姓也可以自建宗庙。
B.斋戒,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C.朔,本指新月,后来用指每月初一。另外,朔也用来北方。
D.三学,这是唐代对国子监、太学、四门的称法,它们都是教育机构。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也指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小题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元杰自幼聪明,博学精思;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既言自然社会变化转变之理,又言官员选用标准,还言皇储立嗣等大事。
B.徐元杰兼具文武之才。他在南剑州任职时,平定了当地的寇乱,又带领有文化的人为当地书院讲学,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
C.徐元杰读书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忠于职守。操心政事,行事端正。每次入殿侍讲,都要斋戒;每次写文书写到国家隐忧之处,总会流泪。
D.徐元杰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突然去世引起极大的震动,从皇帝到朝廷多个部门都为他的死因行动起来,终于弄清了主犯。
【小题5】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民讼,率呼至以理化诲,多感悦而去。
(2)然狱迄无成,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

许有壬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注]①槎:竹、木複。②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小题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乃白太后,以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显德四年夏,从征寿州还,加爵邑。

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世宗不豫,入受顾命。宋初,加兼侍中。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乾德初,帝将有事圜丘,以质为大礼使。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礼毕,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身没,家无余赀。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乾德二年九月,卒,年五十四。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节选自《宋史·范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B.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C.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D.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它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翰林学士虽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D.迁秩,官员晋升品阶。秩,本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官员品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质才华横溢。他单独为少帝起草的诏令,辞理都很优美丰赡,当时就受到称赞。他匆促之间为周祖草拟的诰文仪注,也符合周祖的心意。
B.范质受皇帝关爱重用。世宗北征时他因病留在京城,世宗特意赐给他百万钱,让副将在市场上给他求医问药。世宗生病时,又让他入宫接受顾命。
C.范质改革典章,完备礼制。他提议皇帝废弃了宰相与天子论议重大政事时的坐论之礼,之后又为朝廷完备了礼乐仪制。
D.范质不重名利,廉洁自守。皇帝要进封他为鲁国公,范质上表坚决推辞。他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所得俸禄常赏赐送给无父母的子女,死后家中没有余财。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2)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完颜希尹本名谷神,欢都之子也。自太祖举兵,常在行阵,或从太祖,或从撒改,或与诸将征伐,比有功。

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直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

宗翰袭辽帝于五院司,希尹为前驱,所将才八骑,与辽主战,一日三败之。明日,希尹得降人麻哲,言辽主在漠,委辎重,将奔西京。几及辽主于白水泺南。辽主以轻骑遁去。尽获其内库宝物,遂至西京。西京降,使蒲察守之。希尹至乙室部,不及辽主而还。及宗翰入朝,希尹权西南、西北两路都统。

及大举伐宋,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再伐宋,执二主以归。师还,赐希尹铁券,除常赦不原之罪,余释不问。宗翰伐康王,希尹追之于扬州,康王遁去。后与宗翰俱朝京师,请立熙宗为储嗣,太宗遂以熙宗为谙班勃极烈。

熙宗即位,希尹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加开府仪同三司。希尹为相,有大政皆身先执咎。天眷元年,乞致仕,不许,罢为兴中尹。二年,复为左丞相兼侍中,俄封陈王。与宗干共诛宗磐、宗隽。三年,赐希尹诏曰:“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遂赐死,并杀右丞萧庆并希尹子同修国史把答、符宝郎漫带。是时,熙宗未有皇子,故嫉希尹者以此言谮之

皇统三年,上知希尹实无他心,而死非其罪,赠希尹仪同三司、邢国公,改葬之,萧庆银青光禄大夫。天德三年,追封豫王。正隆二年,例降金源郡王。大定十五年,贞宪。孙守道、守贞、守能。守道自有传。

(节选《金史·完颜希尹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
B.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
C.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
D.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券: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也叫免死券。希尹执此可免死。
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均指官员辞职归家。希尹在此是请求退休。
C.赐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皇上特有的一种对身份特殊的人,如贵族、大臣、奴婢或妃嫔等,采用赐毒酒、赐剑、赐绫、赐绳等物,由其自毙,对其实施死刑的制度。希尹被赐死即接受死刑。
D.谥: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赠希尹“贞宪”即是对其褒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尹善征战,屡见功劳。跟太祖等人征战,立有功劳;身为前驱一天三次胜辽主;两次讨伐宋朝,连获两个皇帝归来。
B.希尹善学习,制定文字。他仿照着汉人的楷书字,因袭契丹字的规律,结合本国语特点,制成女真大字。
C.希尹性忠诚,备受重用。他能奉太祖命制成本国文字,完备各种制度;得到皇帝所赐鉄券;直至官至丞相。
D.希尹敢认错,谦虚坦诚。他做丞相时,有大的改正都是自身先行认错;自己被赐死并连及两个儿子被杀,后来皇上才知他并无用心。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希尹得降人麻哲,言辽主在漠,委辎重,将奔西京。
(2)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各题。

宿台城山绝顶(注)

(元)萨都剌

江白潮已来,山黑月未出。

树杪一灯明,云房人独宿。

近水星动摇,河汉下垂屋。

四月夜寒深,繁露在修竹。

(注)此诗作于元至顺三年(1332),即萨都剌在江南任职期间。台城山在江宁府上元县(今属江苏南京)东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景,描述了诗人在台城山绝顶远眺,看到江面上潮水涌来、月亮还未升起的景象。
B.树梢上看到一盏灯火,高可入云的房子里有人独宿,点明诗人借宿的地点地势高而险峻。
C.诗人以不同的视角把景物摄入诗中,有动有静,有远有近,体现出诗人精于捕捉瞬间景象的才华。
D.四月的山中,寒气仍然很重,层层露珠凝结在竹叶上,烘托出诗人对深山村民的深深敬意。
【小题2】本诗的颈联“近水星动摇,河汉下垂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宇文绍节,字挺臣,成都广都人。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官仕州县。九年,第进士。累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韩侂胄方议用兵,绍节至郡,议修筑古城,创造砦栅,专为固圉计。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谮于侂胄,谓绍节但为城守,徒耗财力,无益于事。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侂胄得书不乐,乃以李奭代绍节,召还,以宝文阁待制知镇江府。

吴曦据蜀,趣绍节赴,任以西讨之事。绍节至,谓大臣曰:“今进攻,则瞿唐一关,彼必固守;若驻军荆南,徒损威望。闻随军转运安丙者素怀忠义,若授以密旨,必能讨贼成功。”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权兵部尚书。统制官高悦在戍所肆为杀掠,远近苦之。绍节召置帐前,收其部曲。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宝文阁学士,试吏部尚书,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安丙宣抚四川,或言丙有异志,语闻,廷臣欲易丙。绍节曰:“方诛曦初,安丙一摇足,全蜀非国家有,顾不以此时为利,今乃有他耶?绍节愿以百口保丙。”丙卒不易。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

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讣闻,上嗟悼,为改日朝享。资政殿学士致仕,又七官为少师,非常典也。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宇文绍节传》,略有删节)

(注)①圉:读“yǔ”,养马的地方。②摇足:动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B.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C.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D.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补”“迁”“升”“除”“进”都与官职变动有关,且这里都指官职升迁。
B.阙,本意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常用来代指皇帝的居处,也借指朝廷。
C.赠,追赠,指加封死者官职、勋位,古代可用于特别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
D.谧,即“谥号”,古代对死去的有地位的人接其生平事迹,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绍节出身官宦,世代忠君。他的祖父宇文虚中和父亲宇文师瑗都因为出使北国而死,宇文绍节以族子身份成为他家后代。
B.宇文绍节谋划长远,措施得当。韩侂胄筹划对敌发兵,宇文绍节在庐州郡中谋划修筑城池,创立修造砦栅,专门为固守考虑。
C.宇文绍节善于识人,眼光独到。讨伐吴曦时,他推荐了随军转运使安丙,并派遣亲信用帛书传达上意,最终成功诛杀了吴曦。
D.宇文绍节为国尽忠,深受器重。皇上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叹息伤悼,为他改变了朝拜祭祀的时间,并给予了特殊的恩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
(2)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姿状雄伟,善骑射。少事寿帅王审琦,颇见亲信,以甥妻之,补合流镇将。镇有群盗,以其尚少,谋夜入劫钞。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太宗在藩邸,知其勇干,召隶帐下。即位,迁至龙卫左第四军都指挥使、领河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蛮州团练使。

至道二年,出为卫州团练使。未行,会命五路讨李继迁,以重贵为麟府州浊轮寨路都部署。得对便殿,因言:“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牧畜,无定居,便战斗,利则进,不利则走。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太宗善之,出御剑以赐,又累遣使抚劳。既而诸将果无大功。及还,命为代并副都部署。真宗即位,加本州防御使,徙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

咸平二年,契丹南侵,议屯兵杨疃,张凝领先锋遇敌,重贵率策应兵酣战,全军而还。范廷召自定州至,遇契丹兵交战,康保裔大阵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至寅,疾力战,敌乃退。时诸将颇失部分,独重贵与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明年春,以劳进阶及食邑,徙知贝州,召至劳问,复遣入郡。是冬,徙沧州驻泊副都部署兼知州事。以疾求还京就医药,既愈,连为邢州、天雄军二部署,又知冀州。景德初,车驾幸澶渊,召还,为大内都部署。明年春,出知郑州,以疾甚,授左武卫大将军、领潘州防御使,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大中祥符三年,卒。

(选白《宋史·李重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B.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C.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D.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邸,即藩王之宅第。藩王可以是宗室成员,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B.申,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可以用来记时。寅,也是十二地支之一。
C.车驾,本意指马驾的车,可以借指帝王所乘的车,也可以用来借指帝王。
D.致仕,指获得官职,致指给予,仕指做官。文中指担任左羽林军大将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重贵深得赏识。他年轻时侍奉寿帅王审琦,颇受亲近和信任,甚至与王审琦结亲,得到提拔和重用;太宗即位后把他召至身边,加官晋职。
B.李重贵年轻有谋。他在合流镇任职时,镇上的盗贼认为李重贵年轻,想要乘夜抢掠,他毫不畏惧,精心防备,确保镇子安定。
C.李重贵见识非凡。皇帝诏令发兵大举讨伐李继迁,李重贵趁着在便殿回答皇帝的问话而上言,分析当时形势,认为诸将可能难以建功。
D.李重贵作战勇猛。与契丹交战时康保裔大阵惨遭覆灭,李重贵与张凝前去增援,虽腹背受敌但坚持作战,奋勇杀敌,最终迫使敌军退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
(2)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山东菏泽。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重点理解:

课文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如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作者通过林冲的人生遭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呢?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他对现状很满足,对统治阶级也是拥护的。当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高俅设计陷害他时,他不能像出身下层军官的鲁智深那样奋起反抗,而是委屈忍辱,逆来顺受,他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对黑暗政治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林冲最终起来反抗,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及手下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不得不手刃仇敌,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如果说《水浒》的主题之一是“官逼民反”,林冲就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从林冲的个人遭遇,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政治状况,像林冲这样的中层官吏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不是更痛苦、悲惨吗?为了活下去,民众才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斗争,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社会含义就是“官逼民反”。课文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这就是课文主题的意义所在。

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呢?首先,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课文开篇写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可以佐证: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而后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其次,他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过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方面。但是,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在山神庙林冲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林冲威猛之中迸发出了他性格中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最后,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做事很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围绕林冲的遭遇,课文情节的展开可以说张弛有致、波澜起伏,反映了林冲性格思想的变化过程。路遇李小二是情节发展的开始,因为遇到李小二,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为林冲以后的思想变化、走向反抗道路做铺垫。买刀寻敌是情节的发展。由李小二之口,引出陆谦等人的密谋,说明高俅仍不放过林冲,对林冲步步紧逼,小说在此营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林冲知道陆谦等人到来,勃然大怒,买刀寻敌,表现出他性格刚烈的一面,为他走向反抗道路奠定行动基础。这部分情节使矛盾冲突顿时紧张起来。接下来是看管草料场,这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仇人相遇,刀剑相向的场面并没有出现,相反,局势又平缓下来。林冲被派到草料场,得到一个“好差使”,不仅林冲感到奇怪,读者的好奇心也被引逗起来。形势平缓,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又占了上风,他复仇的念头淡了,想得更多的是熬过刑期,回家团聚。这既表现了林冲性格的复杂性,也把他被“逼上梁山”的曲折过程表现得更充分。看管草料场又为陆谦等人陷害林冲提供一个绝好的机会,“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陆谦等人就是要绝了林冲的活路。雪夜杀敌,是情节发展的高潮。陆谦等人一把火烧了草料场,把林冲逼上了绝境。林冲终于迸发出彻底的反抗精神,毅然杀死仇敌,走上了与黑暗政治决裂的道路。

难点探究:
【小题1】林冲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小题2】林冲的遭遇和他思想性格的变化,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意义?
【小题3】课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阅读课文,概括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小题5】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
【小题6】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