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各题。

宿台城山绝顶(注)

(元)萨都剌

江白潮已来,山黑月未出。

树杪一灯明,云房人独宿。

近水星动摇,河汉下垂屋。

四月夜寒深,繁露在修竹。

(注)此诗作于元至顺三年(1332),即萨都剌在江南任职期间。台城山在江宁府上元县(今属江苏南京)东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景,描述了诗人在台城山绝顶远眺,看到江面上潮水涌来、月亮还未升起的景象。
B.树梢上看到一盏灯火,高可入云的房子里有人独宿,点明诗人借宿的地点地势高而险峻。
C.诗人以不同的视角把景物摄入诗中,有动有静,有远有近,体现出诗人精于捕捉瞬间景象的才华。
D.四月的山中,寒气仍然很重,层层露珠凝结在竹叶上,烘托出诗人对深山村民的深深敬意。
【小题2】本诗的颈联“近水星动摇,河汉下垂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16 06:4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王寂《三友轩记》节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B.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C.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D.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视事之明年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B.其为乐可胜计耶  胜:尽,完全
C.人之遇物,但患不诚 遇:对待
D.亦能回指。幸无忽  幸:侥幸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所见略同。
B.作者说,夫人情之嗜好,而在乎适意而已,这样的议论体现出他推崇道家无为超脱、随意自适的思想和人生旨趣。
C.客人认为,作者由于喜爱那些“无用之石”和“不材之木”,而使得自己显得低贱和浅陋,从而致使亲友疏远离去。
D.《三友轩记》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出守以后“心如坚石,形如槁木”的情状,行文虽显旷达,实则难掩郁郁不平之气。
【小题4】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
(2)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水龙吟•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
元张野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 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阕“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入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空,徒然。
【小题1】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中“水龙吟”是词牌,“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是其题目。本词表达了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
B.词作上片前两句通过设问,怀念辛弃疾收复失地的英雄丈夫之气、 凌云悲慨之气,从而引出下边对辛弃疾经历的追述。
C.“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空洒清泪,显示了作者的无比悲愤的心情。
D.“星斗撑肠”三句写英雄想成就功业之心通过纸上“纵横游戏”之笔法来表现,写就了英雄豪杰式的高雅篇章。
E. 下阕首句通过想象生动地描写辛弃疾身后萧条,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暗示了作者对后人忘却民族英雄的不满。
【小题2】“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辛弃疾的词是宋词中不可忽视的一座高峰。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元 邓牧 《吏道》(节选)

注:①并缘:相互依附勾结。②二帝三王:尧舜禹汤等上古明君。③仆:消灭。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说“为吏者常出不得已”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全部批评后世吏道黑暗现状的一组是(  )
①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②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③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④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⑤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远古时代的圣明君主任用官吏必须要德才兼备。
B.作者认为官吏对百姓的疯狂掠夺是国家出现动乱的根源。
C.作者用激烈的言辞批判了官吏依仗权势,戕害百姓的恶行。
D.作者认为官吏作恶是上天不仁,表现了对现状的悲观无奈。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小题5】简析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