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
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
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王寂《三友轩记》节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
B.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
C.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
D.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视事之明年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
B.其为乐可胜计耶 胜:尽,完全 |
C.人之遇物,但患不诚 遇:对待 |
D.亦能回指。幸无忽 幸:侥幸 |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所见略同。 |
B.作者说,夫人情之嗜好,而在乎适意而已,这样的议论体现出他推崇道家无为超脱、随意自适的思想和人生旨趣。 |
C.客人认为,作者由于喜爱那些“无用之石”和“不材之木”,而使得自己显得低贱和浅陋,从而致使亲友疏远离去。 |
D.《三友轩记》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出守以后“心如坚石,形如槁木”的情状,行文虽显旷达,实则难掩郁郁不平之气。 |
【小题4】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
(2)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