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 元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脱脱等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彦远字子高,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寺丞。举进士第,以殿中丞为御史台推直官。通判明州,迁太常博士。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知润州。上疏曰:“陛下即位以来,内无声色之娱,外无畋渔之乐,而前岁地震,雄、霸、沧、登,旁及荆湖,幅员数千里,虽往昔定襄之异,未甚于此。今复大旱,人心嗷嗷,天其或者以陛下备寇之术未至,牧民之吏未良,故出谴告以示之。苟能顺天之戒,增修德业,宗社之福也。今契丹据山后诸镇,元昊盗灵武、银、夏,衣冠车服,子女玉帛,莫不有之。往时,元昊内寇,出入五载,天下骚然。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湖、广蛮獠劫掠生民,调发督敛,军须百出,三年于今,未闻分寸之效。惟陛下念此三方之急,讲长久之计,以上答天戒。”
时旱蝗,民乏食,彦远发常平仓赈救之。部使者诘其专且搉价,彦远不为屈。召为右司谏,请勿数赦,择牧守,增奉入以养廉吏,息土木以省功费。迁起居舍人、直集贤院、知谏院。会诸路奏大水,彦远言阴气过盛,《五行传》言“下有谋上之象”,请严宫省宿卫。未几,有挟刃犯謻门者。特赐五品服。
又上疏曰:“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原本也。唐开元户八百九十余万,而垦田一千四百三十余万顷。今国家户七百三十余万,而垦田二百一十五万余顷,其间逃废之田,不下三十余万,是田畴不辟,而游手者多也。劝课其可不兴乎?本朝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通判,皆带劝农之职,而徒有虚文,无劝导之实。宜置劝农司,以知州为长官,通判为佐,举清强幕职、州县官为判官。先以垦田顷亩及户口数、屋塘、山泽、沟洫、桑柘,著之于籍,然后设法劝课,除害兴利。岁终农隙,转运司考校之,第其赏罚。”
彦远性豪迈,其任言职,数有建明。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彦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
B.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
C.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
D.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
A.荫补,也称补荫、奏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官员的子孙因先辈有功取得入仕权利而补任官职。这是一种变相的世卿世禄制度。 |
B.宗社,是宗庙和社稷的合称,代指国家。宗庙,古代指天子、诸侯、大夫和庶人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
C.常平仓,指朝廷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 |
D.劝课,“劝”意思是鼓励,“课”是指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在古代,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勉励督责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
A.彦远广才多能,曾任多职。他熟稔边事,知晓农事,了解国情;多次升迁,曾任大理寺丞,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提拔为尚书祠部员外郎,掌管润州。 |
B.彦远洞察国事,积极献策。他上书国有“三方之急”;建言严赦免、增俸禄等事;强调重视农业,开垦荒田,设置专门机构,落实农业工作,加强对主官的年终考核。 |
C.彦远体恤百姓,积极救灾。当时发生了旱灾和蝗灾,老百姓缺粮乏食,他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却被部使者定罪为专权擅断,独定粮价,但他不为所屈。 |
D.彦远谏言有方,言辞恳切。他多以“天”来进谏,借助灾异事件以示上天警戒,劝诫皇帝要顺应天意,选择良吏,安抚百姓,增修德业。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臣的拳拳之心。 |
(1)天其或者以陛下备寇之术未至,牧民之吏未良,故出谴告以示之。
(2)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原本也。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进士上第。熙宁建学,选教授登、棣二州,通判德州。哲宗即位,赐士卒缗钱,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挺之坐堂上,呼问状,立发库钱,而治其为首者,众即定。魏境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转运使檄挺之往视,挺之云:“县距高原千岁矣,水未尝犯。今所迁不如旧,必为民害。”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初,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及召试,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至是,劾奏轼草麻有云“民亦劳止”,以为诽谤先帝。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判徐州,俄知楚州。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由吏部尚书拜右丞,时蔡京独相,帝谋置右辅,京力荐挺之,遂拜尚书右仆射。
既相,与京争雄,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京在崇宁初,首兴边事,用兵连年不息。帝临朝,语大臣曰:“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隙一开,祸拿不解,兵民肝脑涂地,岂人主爱民恤物意哉!”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
(节选自《宋史・巻一百一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
B.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
C.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
D.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
A.教授,学官名,宋代除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设置。 |
B.转运使,官名。宋时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后又兼理钱粮,巡察等,为府州之上的官职。 |
C.青州,为《书・禹贡》中所称的“九州”之一,隋废除,而唐复建,旧治在今山东青州市。 |
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用语简肃而不含褒贬。 |
A.赵挺之遇事胆大心细,能随机应变。在德州郡守退缩不前,其余官吏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时候,他能够挺身而出,恩威并施,冷静地处理了兵变这一棘手难题。 |
B.赵挺之通晓地理历史,能结合实际作出科学论断。在是否变更宗城县址这一问题上,转运使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结果正如赵挺之所料,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 |
C.面对错综复杂的党争,赵挺之也会颠倒黑白,全力反扑。在召试馆职受到苏轼的指责后,他罗织罪名状告苏轼“诽谤先帝”,结果导致苏轼外放到徐州做通判。 |
D.在官场沉浮多年,赵挺之经验丰富,手段老辣。一方面为与蔡京争权夺利,多次揭发他的罪状,一方面又明哲保身,请求辞去相位,到青州做地方官以避祸。 |
(1)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2)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
张昷之字景山。进士及第,补乐清尉,润州观察推官,校勘馆阁书籍,迁集贤校理,通判常州,知温州。蔡齐荐其材可用,擢提点淮南路刑狱。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徙广南东路转运使。夷人有犯,其酋长得自治而多惨酷,请一以汉法从事。权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加直史馆,徙河北。被边诸州发卒斩西山木,卒逃入契丹者岁数百人,敌既利其所开地,又得亡卒,故不急。昷之戒斩伐毋得深入北地,卒亦不敢逃。还,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保州、广信、安肃军自五代以来别领兵万人,号缘边都巡检司,亦曰策先锋,以知州、军为使,置副二人,分所领卒为三部,使援邻道。太祖尝用之有功,诏每出巡别给粮钱以优之。其后州将不复出,内侍为副,数出巡,部卒偏得廪赐,军中以为不均。通判保州石待举言于昷之,请合三部兵更出入,季一出即别给钱粮,余悉罢,仍请以武臣代内侍。时杨怀敏方任边事,尤不悦巡检司。云翼卒恶石待举,遂杀之以作乱。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城开,除户部副使。王则反贝州,有言昷之在河北捕得妖人李教不杀,使得逸去,今乃为则主谋,事平,无其人。会冀州人段得政诣阙,自言“尝为叔父屯田郎中昙赇免缘坐”,且言“昙以书属昷之”,乃下御史按劾,虽不得书,犹夺三官,监鄂州税。知汉阳军,稍迁刑部郎中,复待制、知湖州,徙扬州。以光禄卿致仕,卒。
(节选自《宋史·张昷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 |
B.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 |
C.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 |
D.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 |
A.路,宋时行政区划名,为加强中央集权,仿唐代的道制而置相当于明清的省。 |
B.契丹,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因地处辽河上游曾改国号为“大辽”。 |
C.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诣阙,文中指入朝觐见皇帝。 |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也可提前。也称“休致”“秩满”。 |
A.张昷之中举入仕。他考中进士后,补任乐清县尉;曾被蔡齐推荐,得到提拔做了刑狱提点,之后担任过京西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等多个职务。 |
B.张昷之善于政事。他经过查访得知王申冤屈,释放了王申,惩罚了奸吏;夷人犯罪,酋长处罚过于残酷,张昷之便请求朝廷用汉人的法律处置。 |
C.张昷之擅长谋划。在河北时,边界各州垦荒士卒逃往契丹,他到任后警诫各州;军中认为保州等三军得到额外赏赐不公,他建议三军统合轮流派出。 |
D.张昷之遭人诬陷。王则在贝州叛乱时,有人诬陷张昷之没有杀害妖人李教,还让逃走了,而且做了王则的主谋,叛乱平定后,查实没有李教这个人。 |
(1)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
(2)乃下御史按劾,虽不得书,犹夺三官,监鄂州税。
赵子肃字清卿,七岁而孤,家贫力学。登宣和中进士第。调真州刑曹掾,与守争狱事,解官去。改衢州推官。胡唐老奇其才,任之。属时多故,子肃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累官吏部郎中,求补外,迁户部郎中,总领江、淮军马钱粮。诸司馈礼,月以千缗,悉归之公帑。除直秘阁、两浙转运副使。朝廷遣人检沙田芦场,欲概增租额,子肃以承买异冒占,力止之。时议者言:“田之并太湖者被水患,宜分道诸浦注之江。”诏子肃往案视。还言:“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从之。明州守赵善继治郡残酷,子肃率诸监司劾罢之。除直敷文阁、知临安府,吏不能欺,禁权家僦人子女为仆妾者。诏权户部侍郎,升敷文阁待制,复知临安府。调三衙卒修筑都城,不扰而办。金主亮渝盟,子肃献助军钱十五万缗,特迁一秩。帝幸建康,充行宫留守参谋官。扈跸还,复知临安府。金人来议和,子肃谓事情叵测,宜以军礼待之。孝宗嗣位,志图恢复,子肃练兵,习为“鹅鹳鱼丽阵”,上观于便殿,嘉之,赐金带。擢敷文阁直学士,移知明州、沿海制置使。台谏王十朋、王大宝抗疏留之,帝曰:“朕委以防海,行召还矣。”初,海寇以赂通郡胥吏,吏反为之用,匿其踪迹,贼遂大炽,商舶不通。子肃以礼延土豪,俾率郡胥分道入海,告之曰:“用命者有厚赏,不则杀无贷。”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升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岁饥,告籴旁郡,米价顿平,民赖以济。进龙图阁学士,移知泉州。乾道二年卒于官,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赵子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
B.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
C.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
D.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
A.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后世以郎中为各部要职。 |
B.知临安府,任临安知府,宋朝时,府的地方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一般总领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有时会兼领其他的官职。 |
C.跸,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称作“扈跸”,而“驻跸”则指随从皇帝出行。 |
D.学士本为负责文学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政务,宋代始设专职,刚刚入直馆阁者则称为直学士。 |
A.赵子肃刚直敢言,不畏权贵。入仕不久,他就与真州太守争论案件审理问题,并因此辞职而走;后来明州太守赵善继治郡残暴,他率众弹劾了他。 |
B.赵子肃心系百姓,体恤民情。朝廷想增加沙田芦场的承租费用,他极力加以阻止;福州发生饥荒,他多方筹款平抑米价,百姓得以保全。 |
C.赵子肃处事谨慎,重视军事。金人前来议和,他认为应当严阵以待,以防意外;孝宗继位,他排练并献上阵法,受到皇帝嘉奖。 |
D.赵子肃为官清廉,明于吏治。他总领江、淮军马钱粮时,将所得馈赠全部归入国库;他看到明州官吏接受海盗贿赂相互勾结,就加以整顿,使海路畅通。 |
(1)子肃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
(2)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时灾异数见,金人侵轶之势已形。俊卿乃疏言:“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疏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上始悟。数月,以浚守建康。又言:“内侍张去为阴沮用兵,且陈避敌计,摇成算,请按军法。”上曰:“卿可谓仁者之勇。”除权兵部侍郎。乾道元年,知建康府。逾年,授吏部尚书。受诏馆金使,遂拜同知枢密院事。时曾觌、龙大渊怙旧恩,窃威福,士大夫颇出其门。及俊卿馆伴,大渊副之,公见外,不交一语,大渊纳谒,亦谢不接。 五年,曾觌官满当代,俊卿预请处以浙东总管。上曰:“觌意似不欲为此官。”俊卿曰:“前此陛下去二人,公论甚惬。愿捐私恩,伸公议。”觌怏怏而去。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求官,惮俊卿不敢言,会在告,请于右相虞允文,得之。俊卿闻敕已出,语吏留之。说皇恐来谢,允文亦愧,犹为之请,俊卿竟不与,说深憾之。吏部尚书汪应辰与允文议事不合,求去,俊卿数奏应辰刚毅正直,可为执政。上初然之,后竟出应辰守平江。自是上意向允文,而俊卿亦数求去。明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陛辞,犹劝上远佞亲贤,修政攘敌,泛使未可轻遣。淳熙八年,上章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十三年十一月薨,年七十四。上闻嗟悼,辍视朝,赠太保,命本路转运司给葬事,赐谥正献。
(节选自《宋史·陈俊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
B.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
C.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
D.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
A.吏部尚书,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
B.在告,指官吏在休假。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日,每十天休一天假,称为“旬假”。 |
C.出,在这里指京城官员因触犯法令或得罪权贵,被贬谪到偏远贫瘠的地方为官。 |
D.陛辞,指朝官外任前上殿辞别皇帝,也指面见皇帝辞官。文中指陈俊卿上殿辞别。 |
A.陈俊卿是非分明。他为被污有异志的张浚辩白,认为张浚一向忠诚,受士人敬服;要求惩罚动摇既定军事策略的张去为。 |
B.陈俊卿刚正不阿。他对依仗皇恩作威作福的龙大渊不假辞色,阻止曾觌回到皇帝身边,离开朝廷时还直谏皇帝要远佞亲贤。 |
C.陈俊卿坚守原则。张说为亲戚求官,虞允文也为之说情,被他拒绝;汪应辰与虞允文政见不合但刚毅正直,他极力举荐。 |
D.陈俊卿深受信重。皇帝对他所提的建议,均能一一采纳;他去世时,皇帝感伤不已,赠官赐谥,令地方官员为他安排葬事。 |
(1)疏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上始悟。
(2)前此陛下去二人,公论甚惬。愿捐私恩,伸公议。
剧可久,字尚贤,涿州范阳人。沉毅方正,明律令。与冯道、赵凤为友。后唐同光初,凤荐于朝,补徐州司法,以干职闻。召为大理评事,赐绯。逾年,迁大理正,坐误治狱贲授登州司户。遇赦,召为著作郎。仕晋,历殿中少监、太子右谕德、大理少卿,赐金紫。晋祖崩,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未几复官,迁大理卿。
周广顺初,改太仆卿,复为大理卿。会郑州民李思美妻诣御史台诉夫私鬻盐,罪不至死,判官杨瑛置以大辟。有司摄治瑛,瑛具伏。可久断瑛失入,减三等,徒二年半。宰相王峻欲杀瑛,召可久谓之曰:“死者不可复生,瑛枉杀人,其可怒耶?”可久执议益坚,瑛得免死。由是忤峻,改太仆卿,分司西京。显德三年,所举官犯脏,可久坐停任。明年,复起为右庶子。
世宗以刑书深古、条目繁细,难于检讨。又前后敕格重互,亦难详审,于是中书门下奏曰:“今奉制旨,删定律令,有以见明罚敕法之意也。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从之。自是可久等于都省集议删定。五年,书成,凡三十卷,目曰《刑统》。宰相请颁天下,与律、疏、令、式并行。可久复拜大理卿。建隆三年,告老,改光禄卿致仕。卒,年七十七。
可久在廷尉四十年,用法平允,以仁恕称。
(选自《宋史·剧可久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 |
B.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 |
C.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 |
D.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 |
A.“赐绯”“赐金紫”中的“赐”都是赏赐的意思,指朝廷赏赐给官员的恩惠或财物。 |
B.大辟,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称。隋唐以后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称 “死刑”。 |
C.失入,指轻罪重判或不当判刑而判刑,相对于“失出”而言。 |
D.致仕,古代臣子因犯错误以及年龄老迈辞职回乡,后来泛指辞官退休。 |
A.剧可久为官能干,闻名于世。后唐同光初年,剧可久被好友赵凤举荐,被任命为徐州司法,掌理刑法,他因能办事,备受世人称赞。 |
B.剧可久因为连坐,仕途坎坷。剧可久在担任大理正一职时因下属的错误判案被贬官,后因为他举荐的官员犯了贪污罪而受到停职的处罚。 |
C.剧可久坚持己见,触犯权贵。宰相王峻想杀死杨瑛,对剧可久说杨瑛使人受冤被杀,不能饶恕,但剧可久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触犯王峻。 |
D.剧可久通晓律例,编审法令。剧可久通晓律令,后被中书门下举荐参与法律条文的删定工作,后来他和其他九个人编成了三十卷的《刑统》。 |
(1)晋祖崩,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
(2)今奉制旨,删定律令,有以见明罚敕法之意也。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含,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诗眼:诗人的洞察力。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投老:临老,到老。【小题1】下面有关曲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
B.起首两句在上下千载、纵橫万里的时空背景上,赞颂圣贤与英雄豪杰,感慨王朝兴衰、个人得失。 |
C.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读“万卷”书,饮“春水”茶,山中归宿宜人可慰,结尾感情由浓转淡。 |
D.张可久散曲以典雅清丽著名,此曲亦然,古今融汇,情景交融,语言华美绚烂,风格婉约。 |
A.全诗思接千古,视通天涯,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
B.首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再以“孔林”、“吴宫”、“楚庙”三句具体印证。 |
C.“茅舍”、“村家”、“山中”既照应题目,又突出了隐居环境幽古。 |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反问,描写诗人酿酒饮茶恬淡安宁的隐逸生活。 |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不用燃犀下照④,未必佽飞强射⑤,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⑥,挝鼓过银山。
注释 :①人鬼 :三门津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仅人门可以通船。②一峰 :指黄河中的砥柱山。③秘神奸 :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④燃犀下照:东晋温峤曾在牛渚山用火把窥探怪异。⑤佽飞强射: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飞入江中刺杀两蛟。⑥骑鲸客 :指李白。⑦银山:比喻涌起的波涛。【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字写出黄河咆哮奔涌,天地万物都可能被冲决的逼人气势,反衬出砥柱山昂然挺立的伟姿。 |
B.上片写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有远景的摄取,也有特写镜头的推现,画面交替出现,层次井然。 |
C.“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中“攀栖鹘之危巢”的句意,写出了砥柱山的高峻艰险。 |
D.本词笔力雄健,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谋篇布局上下回应,环环相扣。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徒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号文忠。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迈,驾部员外郎。迨,承务郎。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方时:当时 |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
C.穷治无所得 治:审查 |
D.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除:调任、升任 |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仰观宇宙之大 |
B.使者发币于官吏 月出于东山之上 |
C.客有吹洞箫者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D.而今安在哉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A.嘉祐,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改年号。 |
B.甲子,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地支除了纪年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时。 |
C.进士,指科举中通过殿试的人,依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古代由户部掌管科举考试。 |
D.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他的文章《刑赏忠厚论》得到主考欧阳修的赏识,被定为第一名。 |
C.苏轼在进士策问时出的题目惹得王安石大怒,因此王安石让他到外地任职,做杭州通判。 |
D.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