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彦远字子高,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寺丞。举进士第,以殿中丞为御史台推直官。通判明州,迁太常博士。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知润州。上疏曰:“陛下即位以来,内无声色之娱,外无畋渔之乐,而前岁地震,雄、霸、沧、登,旁及荆湖,幅员数千里,虽往昔定襄之异,未甚于此。今复大旱,人心嗷嗷,天其或者以陛下备寇之术未至,牧民之吏未良,故出谴告以示之。苟能顺天之戒,增修德业,宗社之福也。今契丹据山后诸镇,元昊盗灵武、银、夏,衣冠车服,子女玉帛,莫不有之。往时,元昊内寇,出入五载,天下骚然。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湖、广蛮獠劫掠生民,调发督敛,军须百出,三年于今,未闻分寸之效。惟陛下念此三方之急,讲长久之计,以上答天戒。”

时旱蝗,民乏食,彦远发常平仓赈救之。部使者诘其专且搉价,彦远不为屈。召为右司谏,请勿数赦,择牧守,增奉入以养廉吏,息土木以省功费。迁起居舍人、直集贤院、知谏院。会诸路奏大水,彦远言阴气过盛,《五行传》言“下有谋上之象”,请严宫省宿卫。未几,有挟刃犯謻门者。特赐五品服。

又上疏曰:“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原本也。唐开元户八百九十余万,而垦田一千四百三十余万顷。今国家户七百三十余万,而垦田二百一十五万余顷,其间逃废之田,不下三十余万,是田畴不辟,而游手者多也。劝课其可不兴乎?本朝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通判,皆带劝农之职,而徒有虚文,无劝导之实。宜置劝农司,以知州为长官,通判为佐,举清强幕职、州县官为判官。先以垦田顷亩及户口数、屋塘、山泽、沟洫、桑柘,著之于籍,然后设法劝课,除害兴利。岁终农隙,转运司考校之,第其赏罚。”

彦远性豪迈,其任言职,数有建明。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彦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B.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C.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D.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也称补荫、奏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官员的子孙因先辈有功取得入仕权利而补任官职。这是一种变相的世卿世禄制度。
B.宗社,是宗庙和社稷的合称,代指国家。宗庙,古代指天子、诸侯、大夫和庶人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C.常平仓,指朝廷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
D.劝课,“劝”意思是鼓励,“课”是指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在古代,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勉励督责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彦远广才多能,曾任多职。他熟稔边事,知晓农事,了解国情;多次升迁,曾任大理寺丞,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提拔为尚书祠部员外郎,掌管润州。
B.彦远洞察国事,积极献策。他上书国有“三方之急”;建言严赦免、增俸禄等事;强调重视农业,开垦荒田,设置专门机构,落实农业工作,加强对主官的年终考核。
C.彦远体恤百姓,积极救灾。当时发生了旱灾和蝗灾,老百姓缺粮乏食,他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却被部使者定罪为专权擅断,独定粮价,但他不为所屈。
D.彦远谏言有方,言辞恳切。他多以“天”来进谏,借助灾异事件以示上天警戒,劝诫皇帝要顺应天意,选择良吏,安抚百姓,增修德业。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臣的拳拳之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其或者以陛下备寇之术未至,牧民之吏未良,故出谴告以示之。
(2)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原本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0 10:3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亿治之。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主官,甲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视旧牍未尝引乳医为证,召甲出乳医示之,甲亡以为辞,冤遂辨。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民租。
②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吏以闻。诏付台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亿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
③知益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民是不饥。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谕亿。亿曰:“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遂除户部、参知政事。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宪。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郡守皇甫选辄亿治之(__________)   民是不饥(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亿独言岁饥,愿民租(  )
A.施与
B.宽限
C.推卸
D.借贷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亿治之(  )
A.揭穿
B.困窘
C.穷尽
D.彻底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徙开封雍丘召甲出乳医示
B.诬其子为他姓衙吏至京师
C.转运使不实闻执吏
D.金未达事已露也阴荐亿可用
【小题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
【小题6】下列不属于第②段中吴植被除名原因的一项是( )
A.纳金于宰相
B.自言未尝纳金
C.诬吏误以语达宰相
D.以病惧废
【小题7】第①段“辨冤甲嫂”和“岁饥贷租”两件事分别反映了韩亿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性不喜浮图氏,尝裂佛经以制帷帐。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丧。
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规算粮具之直,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讣闻,上甚嗟悼,亲制文遣内侍朱允中致祭。归葬终南,赠工部尚书,录其侄世雍同学究出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B.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C.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D.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脩,古代学生入学与教师初风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所以后来用束脩指入学。
B.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是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也作浮屠或佛图。
C.缗钱,是指古代用绳传连成串的钱。一千个方孔铜钱用绳穿连在一起,就是一贯。
D.斛,是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五斗,后来改为十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放年轻时便有隐居之意。父亲令他考进士,他却以学业未成理由推辞,每每往来于嵩山、华山之间;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隐居。
B.种放对仕途并不热衷。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他,宋太宗下诏令让人召见他,但他因为身体有病而没有动身出发。
C.种放隐居时生活随性、自由。有时至月夜或半夜,他会从豹林谷抵达州的外城七十里,与樵夫一起徒步往返。另外,他还写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得到人们的称赞。
D.种放很得皇帝喜爱。他向朝廷主动请求返回终南山,皇帝赐宴送他。还特地诏令禁止百姓在他所居的山林随意砍柴,并给他建造府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②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③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
④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规算粮具之直,时议浸薄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的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者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靖康,宋钦宗的年号。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都城,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亲贵族、后宫嫔妃等,史称“靖康之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权应天府。逾年,诣济州谓康王言,南京为艺祖兴王之地,请幸之以图大计。王即位南京。建炎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上疏言“仁义者,天下之大柄,中国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苟失其柄,则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好,百有馀年,一旦乘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计,是中国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三年,上自镇江南幸,留胜非经理。未几,命为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故事,命相进三官,胜非特迁五官。会王渊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内侍复用事恣横,诸将不悦。于是苗傅、刘正彦与其徒王钧甫、王世修谋,诬渊结宦官谋反。正彦手斩渊,分捕中官,皆杀之,拥兵至行宫门外。胜非趋楼上,诘专杀之由。上亲御楼抚谕,傅、正彦语颇不逊,胜非乃从皇太后出谕旨。傅等请高宗避位,于是太后垂帘,高宗退居显忠寺,号睿圣宫。傅、正彦乞改年号及移跸建康,胜非以白太后,因议恐尽废其请,则仓卒变生,乃改元明受。四月朔,胜非率百官诣睿圣宫,亲掖上乘马还宫。苗傅请以王世修为参议,胜非曰“世修已为从官,岂可复从军”? 上既复辟,胜非曰:"臣昔遇变,义当即死,偷生至此,欲图今日之事耳。"乃乞罢政。上问谁可代者,胜非曰“吕颐浩、张浚”。问孰优,曰“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年少”。胜非曰“臣向被召,军旅钱谷悉付浚,此举浚实主之”。 御史中丞张守论胜非不能预防,致贼猖獗,宜罢。不报。授观文殿大学士,寻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绍兴元年,马进陷江州,侍御史沈与求论九江之陷,由胜非赴镇太缓。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五年,应诏言战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归。桧得政,胜非与秦桧有隙,废居八年,卒,谥忠靖。

(节选自《宋史 朱胜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
B.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
C.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
D.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次第。
B.故事,指先例、惯例。管理者处理行政事务时,除以法律法规外,还按照一定的先例、惯例行事。
C.移跸,移驾的意思。跸 ,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D.改元,指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同一皇帝在位时一般不止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非多次上疏,直言劝谏。代理应天府时,请求康王到南京图大计;建炎改元时,胜非上疏请求施仁义,以避免四夷交侵的祸患,得到赵构称赞。
B.胜非忠于朝廷,维护大局。当正彦等人杀害王渊,并带兵到行宫门外时,胜非斥问他们;当苗傅、正彦提出改号等要求,胜非建议太后部分采纳,以防生变。
C.胜非仕途不顺,屡遭排斥。御史中丞张守指责他不能预防致使盗贼猖獗,应该被罢免,但胜非没有上报;因马进攻陷江州,胜非降为中大夫。
D.胜非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总制使钱盖升职时,胜非指责他弃师误国,致使钱盖被罢职;秦桧执政时,因为与秦桧有过节,他不仕闲居八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
(2)四月朔,胜非率百官诣睿圣宫,亲掖上乘马还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丁母忧。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除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新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扬州。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因,多盗所載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

轼以两学士出知定州。春大阅,将吏久废上下之分,轼命举旧典,帅常服出帐中,将吏戎服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之,称疾不至。轼召书吏使为奏,光祖惧而出,讫事,无一慢者。建中靖国元年,卒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程氏亲授书   以:因为
B.春大阅   会:碰上
C.之,称疾不至   耻:耻辱
D.建中靖国元年,卒常州   于: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B.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C.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D.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得到母亲教诲。他的父亲外出游学,他的母亲很有学识,亲自教他读书;他要以东汉范滂为榜样,他的母亲表示赞许。
B.苏轼被欧阳修赏识。他成年后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参加考试作的文章获得欧阳修青睐,后来欧阳修又推荐他进秘阁。
C.苏轼设法破除弊端。苏轼到扬州任职,以往驾船的人不允许私载货物,但后来允许私载货物,苏轼上奏请求恢复旧制。
D.苏轼大力整顿军纪。春季阅兵,苏轼下令恢复以前的规定,有人感到羞耻,苏轼予以警告,直到阅兵完毕,没有人敢怠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2)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