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子肃字清卿,七岁而孤,家贫力学。登宣和中进士第。调真州刑曹掾,与守争狱事,解官去。改衢州推官。胡唐老奇其才,任之。属时多故,子肃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累官吏部郎中,求补外,迁户部郎中,总领江、淮军马钱粮。诸司馈礼,月以千缗,悉归之公帑。除直秘阁、两浙转运副使。朝廷遣人检沙田芦场,欲概增租额,子肃以承买异冒占,力止之。时议者言:“田之并太湖者被水患,宜分道诸浦注之江。”诏子肃往案视。还言:“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从之。明州守赵善继治郡残酷,子肃率诸监司劾罢之。除直敷文阁、知临安府,吏不能欺,禁权家僦人子女为仆妾者。诏权户部侍郎,升敷文阁待制,复知临安府。调三衙卒修筑都城,不扰而办。金主亮渝盟,子肃献助军钱十五万缗,特迁一秩。帝幸建康,充行宫留守参谋官。扈跸还,复知临安府。金人来议和,子肃谓事情叵测,宜以军礼待之。孝宗嗣位,志图恢复,子肃练兵,习为“鹅鹳鱼丽阵”,上观于便殿,嘉之,赐金带。擢敷文阁直学士,移知明州、沿海制置使。台谏王十朋、王大宝抗疏留之,帝曰:“朕委以防海,行召还矣。”初,海寇以赂通郡胥吏,吏反为之用,匿其踪迹,贼遂大炽,商舶不通。子肃以礼延土豪,俾率郡胥分道入海,告之曰:“用命者有厚赏,不则杀无贷。”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升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岁饥,告籴旁郡,米价顿平,民赖以济。进龙图阁学士,移知泉州。乾道二年卒于官,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赵子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B.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C.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D.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后世以郎中为各部要职。
B.知临安府,任临安知府,宋朝时,府的地方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一般总领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有时会兼领其他的官职。
C.跸,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称作“扈跸”,而“驻跸”则指随从皇帝出行。
D.学士本为负责文学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政务,宋代始设专职,刚刚入直馆阁者则称为直学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子肃刚直敢言,不畏权贵。入仕不久,他就与真州太守争论案件审理问题,并因此辞职而走;后来明州太守赵善继治郡残暴,他率众弹劾了他。
B.赵子肃心系百姓,体恤民情。朝廷想增加沙田芦场的承租费用,他极力加以阻止;福州发生饥荒,他多方筹款平抑米价,百姓得以保全。
C.赵子肃处事谨慎,重视军事。金人前来议和,他认为应当严阵以待,以防意外;孝宗继位,他排练并献上阵法,受到皇帝嘉奖。
D.赵子肃为官清廉,明于吏治。他总领江、淮军马钱粮时,将所得馈赠全部归入国库;他看到明州官吏接受海盗贿赂相互勾结,就加以整顿,使海路畅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肃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
(2)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09:4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上四事,曰行法令、审故事、惜材力、辨忠邪,辞甚切至。又奏:“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虽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着为令。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实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禁中以翡翠羽为服玩,诏市于南越。修古以谓重伤物命,且真宗时尝禁采狨毛,故事未远。命罢之。时颇崇建塔庙,议营金阁,费不可胜计,修古极陈其不可。久之,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会赦复官,卒。修古立朝,慷慨有风节。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
(选自《宋史·曹修古传》,有删节)
(注)①班行:上朝的位次。②三院: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B.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C.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D.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致仕,指交还官职,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还有致事、视事、乞骸骨。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修古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他身为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整肃朝仪,不管是太监侮慢还是宰相失体,他都及时参奏,仗义执言,要求严惩以正典刑。
B.曹修古关心朝政,积极进言。当他看到有的官员八十多岁心力俱衰却依然在职,于是建议文武官员七十岁应主动退休,概无例外,朝廷据此定为法令。
C.曹修古不惧权贵,遇事敢言。太后侄儿刘从德死后,朝廷越级任用了一大批刘家亲戚乃至厮役,他极力反对,因此惹怒太后,被削官一级,改任为工部员外郎。
D.曹修古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在他死后,连扶灵柩回故乡安葬的费用都没有。太后去世后,皇帝想到他的忠贞,赏赐他的家人二十万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
(2)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虚己,字公受。父寅,仕江南李氏。江南国除,伪官皆入留京师。举进士,起家为衢州司理参军。母老,弃官以归。虚己亦中进士第,知遂州。时太宗励精政事,尝手书累二十余纸,日:“公勤洁己、奉法除奸、惠爱临民者,乃可书为劳绩,月给奉以实钱。”命有司择群臣以治最闻者赐之,仍谕日:“除奸之要,在乎奉法,不可因以生事。”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日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遂赐五品服,又赐其祖母钱五十万,命儒臣遍阅所批诏。虚己请罢其妻封以授祖母,诏悉封之,世以为荣。
会遣使察川峡吏能否,而州多不治,唯虚己与薛颜等数人,以能任职称。以便亲,请通判豫章。是时寅已谢归,春秋高,寅母尚无恙,虚己双舆迎侍。寅至豫章,乐其山水,曰:“此可以终吾身也。”遂临州之东湖,筑第宇以居。虚己累迁兵部郎中。求补外,真宗称其儒雅循谨,特迁右谏议大夫。迁尚书工部侍郎。求分司南京,卒。初,虚己分司南京而归。其虚舟仕至余干县令,坐法免官,不复言仕。
初,太宗既赐虚己钱,翌日,以语宰相日:“虚己诗思可嘉,予钱五十缗矣。”宰相对以所予乃五十万,帝知其误,由是诏群臣以章献者閣门勿受,皆由中书、门下阅而上之。然论者谓虚己父子笃行,家甚贫,虽人主一时之误,殆天赐也。寅事亲孝,治家有法,闺门之内肃如也。虚己以孝友清慎世其家。
虚己喜为诗,数与同年进士曾致尧及其婿晏殊唱和。初,致尧谓日:“子之词诗虽工,而音韵犹哑。”虚己未悟。后得沈休文所谓“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遂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
(选自《宋史·李虚己传》,有删改)
(注)①江南国:南唐。②浮声:平声。切响:仄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B.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C.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D.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国,即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后主是著名词人李煜。
B.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C.古代极重长幼之序,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第四。
D.格律,文中指诗、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虚己政绩突出。他因政绩突出获得太宗亲笔书写的勉励官吏的书法;朝廷派人考察川峡官吏的治理能力,他获得好评。
B.李虚已孝顺长辈。他继承父亲孝顺的传统;请求免掉妻子的封号而把封号赐给自己的祖母;他为侍奉长辈请求到豫章任职。
C.李虚已深受赏识。皇帝提拔他,并给他优待;皇帝要奖赏他五十缗钱,宰相认为应该奖赏五十万缗钱,皇帝同意了宰相的意见。
D.李虚己喜欢作诗。李虚己多次和曾致尧、晏殊唱和,曾致尧指出李虚己诗词的不足,李虚己没有明白,后来有所领悟,精通格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父谏,擢明经第,仕至右补阙,以武略改崇仪使。利用少喜谈辨,慷慨有志操。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迁为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后晋德我,贻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贻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武帝时设立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书,故称明经。
B.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长安。
C.司天是古代掌管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或官员,掌管天文,推算历法,预言吉凶。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党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利用的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父亲死后,利用因为父亲的缘故走上仕途。
B.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在契丹入侵皇帝让他出使契丹时能够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能智击贼人,因此升任引进使。
D.曹利用虽然恃功而骄,但是他并无大过而且能够尽忠职守。在辅臣之争时他的官职不降反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晋德我,贻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
(2)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 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B.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C.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D.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间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丈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士而耻此,则豪侠式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悲,有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直闹,赐谥文达。
九龄尝然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同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来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之感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其意;少需,来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者实有肯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B.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C.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D.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小题2】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满岁,维母忧去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不肯简涉猎 非吾之所有
C.士耻此  锲舍之,朽木不折
D.弗造于平至粹之地 丹以荆卿为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聪颖勤奋,遍学百家之说。他小聪慧,深受父兄的熏陶,后来得到许帮助后,更加发奋攻读,昼夜不知倦,因而知识十分渊博。
B.陆九龄虽为儒生,勇担备寇之责。湖南茶寇掠夺庐陵郡,他应众人之求,领导义社布防,调屯兵防御有章法,闲时让众人习射,震慑贼寇。
C.陆九龄自律担当,死后享有殊荣,在兴国任上比较闲暇,却并不放任自己,依然衣冠整肃:死前仍牵挂全国的学术人才,死后被追封为朝奉郎,直秘阁。
D.陆九龄致力礼学,潜心训导后学,他继承父亲志向,修习礼学,与弟陆九渊以师友相处,相互学习:对前来求学的人,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肯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2)人之感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撒,适固其意。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