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 辛弃疾(1140-1207)
- 《青玉案·元夕》
- 《清平乐·村居》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①
辛弃疾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
。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菜。翳凤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注)①韩南涧:韩元吉,号南涧。曾任吏部尚书。主抗战,晚年隐居,自称仙人。②胸次:胸怀。崔嵬:块垒,指胸中不平之气。③自:因为。尔:如此。白衣:送酒人。④翳凤骖鸾:风车,指车马华丽。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一问,虽意在表明时令,却也显出心中的寄托,并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
B.上阕不直接写与朋友同游情状,而是引渊明自比,兼有为己画像、代己抒怀的意味。 |
C.下阕作者重九登高,当朋友离开时,他为之落佩倒冠,足以体现其因朋友离去的痛苦。 |
D.醉酒中想扇西风、障尘埃,实则以西风尘埃暗示奸佞邪恶之人,表达了作者愤怒之情。 |
[千秋岁]金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 辛弃疾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谭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金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注)①本词写于1169年,作者时任建康通判, 金陵,即建康,今南京。史致道,时知建康府兼沿江水军置使。版筑役,指修建城墙,加强防卫的工程。②得似:怎似。③凤诏:皇帝的诏书。④中书考:唐朝郭子仪任中书令,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用以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报平安好”一句意味深长,写出了边境暂时的安宁,为赞美史致道营造氛围。 |
B.词中“珠玉”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都表达对儒将风范的赞扬。 |
C.作者以梅写人,用语别出心裁,表面上说梅易凋谢,实际上是赞颂史致道品质高洁。 |
D.作为寿词,本词和一般寿词同以祝寿立意,但其中豪迈的情怀使它有了不凡的格调。 |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②,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逆旅:旅店。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小题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虽久,可相见甚欢,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 |
B.“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
C.“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 |
D.“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 |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指辛助,辛弃疾同族兄弟。②裁冰:比喻作诗构思新巧。【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钟鼎”代指做官,“山林”代指归隐,在朝在野都是幻梦,就该宠辱不惊。 |
B.秋饮如同甘露之美酒,夜吟构思新巧的诗句,如此悠闲过一生,生活依然惬意。 |
C.下阕前两句写别后场景:风雨之夜,兄弟二人挑灯夜话,对床不寐,手足情深。 |
D.下阕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晓山的秀美青翠和秋水的清澈明净。 |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53岁(1192年),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之时。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有扶世济民大志,他瞧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举头西北浮云”,用“天空被浮云遮蔽”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
B.上片词中用“我觉”二字领起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的清寒冷寂景色的描写。 |
C.“元龙老矣”以下三句表达作者身体精神都已老了,将去过隐居自适生活的愿望。 |
D.这首词借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来抒发激昂慷慨、摧折压抑的情感,颇具辛词特点。 |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①
辛弃疾
悠悠万世功,矻矻②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③,我自思量禹。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宁宗泰嘉四年(1204年)作者初到镇江知府任上。郡治,郡府官署所在地。②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③金山,在镇江西北的长江中,唐朝镇江节度使李琦另命名为“金山”。后李琦反叛,被朝廷腰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悠悠”“矻矻”等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富有音韵之美,写出了大禹治水的功业流传千古以及当年治水的辛劳。 |
B.鱼儿自在地游入深渊,人们安稳地定居平原,人间万物各得其所,直接评价了大禹当年治理洪水的功劳。 |
C.红日白浪,交相辉映,景象开阔壮美;西沉东去,无限苍凉,令人感慨万端。隐含岁月如流之意,情调凄惋。 |
D.全词吊古感今,发思古之壮怀,上下阕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
E.该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同,前者整篇都是怀古忆昔,用典较少;后者先怀古后伤今,用典较多。 |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小题1】下列对该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中的“曹刘”指的是曹操和刘禅。 |
B.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
C.“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
D.这首词通过歌颂古代英雄人物,讽刺了南宋统治者面对金兵侵略而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状态。 |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 |
鹧鸪天·和昌父①
宋·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②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③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①作者的朋友赵昌父以淡泊名利、思归山林而闻名。②古来称三贤者甚多,此处指辛弃疾、赵昌父、陶渊明。③陶渊明曾作《止酒》《停云》诗。【小题1】简要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作用。
【小题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辛弃疾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赠词,结尾的松江,就位于欧阳国瑞要去的目的地吴中。 |
B.“梅似雪,柳如丝”借助洁白的梅花和细长的柳丝,赞颂友人高洁坚韧的品质。 |
C.“除却松江枉费诗”意为在松江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最适合作诗。 |
D.下片有眼前景物,也有想象中的景致,虚实结合,内容丰富,情深意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