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一种绉纱类丝织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描写一个春色宜人的清晨,作者眺望东城,那里风光一片美好——春波绿水,泛起波纹,细如绉纱,粼粼漾漾,好像在召唤来此游览的画船。
B.上片后两句围绕“风光好”,只选取两个典型的意象:在清晨微寒的薄雾中的“柳枝”轻柔,在杏树枝头上的“红杏”似火。既写出了春天的清新静谧,又突出了春意的生机勃发。
C.下片“浮生长恨欢娱少”,作者即景生情,写出自己难得有闲享受,故而觉得人生乐趣不多的遗憾,从而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D.“肯爱千金轻一笑”一句,因为“长恨欢娱少”,因为珍爱“千金”,所以岂肯轻易“一笑”?表现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愁绪,极言自己对“春天”的留恋。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作弟子育。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无何,亦遁去。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灰谓乎?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或交游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扁舟往来山寺,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诗,徘徊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人买茶与器之足多者,赠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茶毕,命奴子与钱。羽羞之,更著《毁茶论》。

(乙)

夫茶,始为“荼”,其属槚、蔎、茗、荈杂糅,囊括实繁。至陆羽公,始独简南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净化之用,怡养之功,和平之德,专其名而定其义,著《茶经》,备述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且图谱之。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由是,以茶为生者众。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由是观之,创此自然之道,文明之说,费倡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史载茶圣陆公,婴而见弃江干,瑟瑟毙。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又占《易》得彖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使姓陆,名羽,字鸿渐也。赞曰:“本乃凡贱,实为天骄;胎胞所生,竟同仙降。一羽之轻,百姓珍重;一叶之微,万寿其昌!”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危:   端正
B.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 优:   优秀
C.瑟瑟毙     就:   接近
D.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诸寺 腹:   怀揣,抱着
【小题2】为下列省略句补充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貌寝,(虽)口吃而辩
B.扁舟往来(于)山寺,击林木,弄流水
C.翼覆之,(然)长鸣若晓人者
D.又占(以)《易》,得彖辞曰
【小题3】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
B.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
C.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
D.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段甲侧重于写陆羽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文段乙则侧重于写他在事业上的主要贡献。
B.甲乙两段文字对陆羽姓名出处的表述大体一致,但对具体命名人的表述有所不同。
C.陆羽著《茶经》,总结茶道茶艺,推广茶文化,爱茶而不求名利。被奉为“茶仙” “茶圣”。
D.陆羽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快。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2)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
(3)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由是,以茶为生者众。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爽为第一。爽,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爽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爽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矢行遣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遣诏则宜听朝。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帝不听。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永泰初,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新唐书•苗晋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B.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C.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D.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只把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死去,称为薨。
B.“搢绅”:“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原意是插笏于带,文中借指官宦。
C.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经之地。
D.京师: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京畿”则是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利用职务,攀附权贵。苗晋卿主持吏部选官时,因张倚得到皇帝的宠幸,于是将张倚之子张奭评为第一,想借此攀附张倚。
B.苗晋卿为人谦恭,深受称赞。苗晋卿回乡,郡太守迎接犒劳他,他对劝酒的官员和老人都极尽礼数,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
C.苗晋卿颇有声望,受到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杨国忠因忌恨苗晋卿有声望,违背皇帝的旨意,任命苗晋卿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
D.苗晋卿屡历要职,深受器重。苗晋卿多次被朝廷授予高官,唐肃宗任命他为左相,唐代宗优待他,驾临小延英殿同他议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
(2)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第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侥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响。然后审慎铨选,各呈所能,以之临,则官无旷,民乐业矣。”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韦后败,几死于乱,宁王为赦免。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徙汝州。开元中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韦嗣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B.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C.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D.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悌,指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悌”同于《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指兄长爱护弟弟。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同于《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中“庠序”,不同于“太学”,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C.“垂拱”是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不同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之“垂拱” 。
D.“以之临人”中的“人”,指民,是避讳的说法,与《阿房宫赋》中“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人”的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嗣立心地善良,替承庆受罚。韦嗣立与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兄弟,嗣立生母常责罚韦承庆,嗣立请求代承庆受罚,终于感化母亲。
B.韦嗣立出身官宦,受父赞赏。其父曾在武后前褒美他忠诚且孝顺,后来,武后在他的建议下让韦嗣立接替了兄长的职位。
C.韦嗣立针砭时弊,提倡尊师重教。当时教育废弛,士子求官公然请托,韦嗣立谏言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都进入太学,提倡重视儒学。
D.韦嗣立蒙受皇恩,仕途跌宕。皇帝特地下诏让他附于韦后家族谱,对他照顾优渥,不过,在韦后失败后,也差点因此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
(2)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简求,字子藏,长庆元年登进士第,释褐江西王仲倚从事。又从元稹为浙东、江夏二府掌书记。裴度镇襄阳,保厘洛都,皆碎为宾佐,奏殿中侍御史。入朝,拜监察。裴度镇太原,复奏为记室。入为殷中,赐绯。牛僧孺镇襄汉,辟为观察判官。入为水部、户部二员外郎。会昌木,讨刘稹,诏以许帅李彦佐为招讨使。朝廷以简求累佐使府,达于机略,乃以简求为忠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本道供军使。入为吏部员外,转本司郎中,求为苏州刺史。

时简辞镇汉南,弘正为侍郎,领使务,昆仲皆居显列,时人荣之。既而宰执不协,弘正出镇,罢简求为左庶子分司。数年,出为寿州刺史。九年,党项叛,以简求为四镇北庭行军、泾州刺史、泾原渭武节度押蕃落等使、检校左散骑常侍、上柱国、范阳县男、食邑三百户。十一年,迁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御史大夫、义武军节度、北平军等使。十三年,检校刑部尚书、凤翔尹、凤翔陇西节度观察等使。十四年八月,代裴休为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观察等使。

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属杂虏寇边,国之移授,所至抚御,边鄙晏然。太原军素管退浑等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恩信所质子弟,一切遣之。故三部之人,欣然听命。咸通初,以疾醉,表章沥恳。制以太子太师致仕,还于东都。都城有园林别墅,岁时行乐,子弟侍侧,公卿在席。诗酒赏咏,竟日忘归,如是者累年。五年十月卒,时年七十六。赠尚书左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思信/
B.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名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恩信/
C.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思信/
D.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思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隋唐时有“释褐试”,见“解试”“省试”之后的第三层级考试。
B.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唐代五品、四品官员绯色官服、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以示恩宠。
C.侍郎:古代官名。自唐朝以后,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最高长官之副官,地位渐高。
D.致仕:交还官职的意思,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休沐等一些词语指代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简求善于谋划。他多次在幕府任职,协助裴度治理襄阳、洛都,协助牛僧孺治理襄汉,裴度两次向朝廷举荐他。.
B.卢简求历任要职。他镇守汉南,掌转运使职务,历任刺史、御史大夫等职务,最后以太子太师的官职退休。
C.卢简求治理有方。他善于处理边疆事务,用恩惠和信任对待杂虏,退浑等三部落都乐意听从他的命令。
D.卢简求晚年安闲。他退休后在园林别墅生活,有子弟在身边侍奉,有官员陪同饮酒赋诗,生活惬意舒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宰执不协,弘正出镇,罢简求为左庶子分司。
(2)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其谓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为马邑丞。高祖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传送江都,至长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靖呼曰:“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秦王亦为请,得释,引为三卫,从平王世充,以功授开府。

萧铣据江陵,诏靖安辑,从数轻骑道金州,会蛮贼邓世洛兵数万屯山谷间,庐江王瑗讨不胜,靖为瑗谋,击却之。进至峡州,阻铣兵不得前。靖遂陈图铣十策。有诏拜靖行军总管,兼摄孝恭行军长史,军政一委焉。九月,舟师叩夷陵,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士弘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悉锐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取之。”孝恭不听,留靖守屯,自往与战,大败还。

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谕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日:“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年七十九,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B.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C.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D.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床,文中指坐具。在古代,床最初是供人坐卧的器具,《说文》:“床,安身之坐者。”
B.大业是隋炀帝年号;君主时代帝王以年号纪年,中国古代所有帝王皆有年号。
C.第,原指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来上等房屋也通称为“第”。
D.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称“薨”,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或封王贵族之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志向远大,学深多才。他渴望建功立业取富贵;韩擒虎非常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牛弘、杨素都很欣赏他的政治才华。
B.李靖审时度势,懂得机变。秘密告发李渊失败后,面对将被李渊处斩的处境,又能以理相争;李世民求情得释,后被重用。
C.李靖精通兵法,擅长谋略。在夷陵之战中,统帅李孝恭急于集结兵马出击,李靖认为应等对方将士锐气衰竭后才可以进攻。
D.李靖年老病苦,不忘报国。皇帝想要派他攻打高丽,前去征求他的意见,他向皇帝表达了带病征战的决心,令皇帝感动不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
(2)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益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纕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杏,亦不质名氏。稽等叹骇。十入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能曹参军。

会吐蕃乞和,钦陵①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无振充使,因砚虏情。还,上 疏日:“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娑等来降,因诏元振率骑往迎。

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首鸟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鸟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盾,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逐不敢逼杨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教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者,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将斩之。张说等谏乃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饶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有删改)

(注):①钦陵:当时的吐落首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法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B.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C.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D.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凭借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B.“牙帐”,指中国古代将帅所居营帐,也指匈奴、鲜卑、羌、回鹤、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都。
C.“司马”,殷商时代始置,负责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少保”是皇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近臣,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元振乐善好施。在太学时常接济穷人,曾经把家里送来的四十万贯钱全部借给陌生人,还帮他办理了丧事,薛稷等人听说后都赞叹吃惊。
B.郭元振文采斐然。武则天本来要责问其铸造私钱、贩卖人口之事,但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看到其献上的《宝剑篇》更是大加赞赏。
C.郭元振深谋远虑。针对吐番的问题,郭元振向武后提出离间之计,武后听从了他,后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吐番发生内乱,首领钦陵被杀。
D.郭元振忠君报国。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时,宰相们纷纷逃到外省,只有郭元振率领军队护卫皇帝,事情平定后他还在中书省宿卫了十四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1)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
(2)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谓斯文遂 绝:极,最。
B.是其口: 箝:同“钳”,夹住,束缚。
C.为州刺史 出:指官员从京城调往外地。
D.居易贤哉 其:表示语气的助词,可不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居,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李适之,恒山愍王孙也,始名昌。神龙初,左卫郎将。开元中,迁累通州刺史,以办治闻。按察使韩朝宗言诸朝,擢秦州都督。徙陕州刺史、河南尹。其政不苛细,为下所便。玄宗患谷、洛岁暴耗徭力,诏适之以禁钱作三大防,曰上阳、积翠、月陂,自是水不能患。刻石著功,诏永王璘书,皇太子瑛署额。进御史大夫。

②二十七年,兼幽州长史,知节度事。适之以祖被废,而父象见逐武后时,葬有阙,至是丐陪瘗①昭陵阙中,诏可。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迁刑部尚书。适之喜宾客,饮酒至斗余不乱。夜宴娱,画决事,案无留辞。

③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相,累封清和县公。尝与李林甫争权不协,林甫阴贼,即好谓适之曰:“华山生金,采之可以富国,上未之知。”适之性疏,信其言,他日从容为帝道之,帝喜以问林甫,对曰:“臣知之旧矣。顾华山陛下本命,王气之舍,不可以穿治,故不敢。”帝以林甫为爱己,而薄适之不亲。于是,韦坚、裴宽、韩朝宗皆适之厚善,悉为林甫所构得罪。适之惧不自安,乃上宰政求散职,以太子少保罢,欣然自以为免祸。俄韦坚累,贬宜春太守。会御史罗希奭阴被诏杀坚等贬所,州县震恐,及过宜春,适之惧,仰药自杀。

《新唐书·李适之传》

[注]:①瘗(yì)埋葬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左卫郎将(______)    (2)上未之知矣(______)
(3)故不敢闻 (______)    (4)俄韦坚累 (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父象逐武后时  诚恐
B.帝喜问林甫 思试之斗觇之
C.顾上未知 儿成,则可待乎
D.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 徐察之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玄宗患谷、洛岁暴耗徭力,诏适之以禁钱作三大防,曰上阳、积翠、月陂,自是水不能患。
【小题4】皇帝“薄适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依据全文,简析李适之的性格特点。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中宗纳之。神龙初,诏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丰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寻为中书舍人。再迁礼部侍郎。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谜,当杀杀之,不可辱也。”士大夫服其知体。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又请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频徙苏、宋、魏三州。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张廷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B.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C.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D.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一般指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
B.夷是我国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民族部落集团的蔑称,在文中与“华”相对,可指各少数民族。
C.道在唐代原属于监察区名称,后成为地方行政单位,一般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D.工部是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财政赋税事项的机关,其长官为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廷珪把握时机,恳切进言。开元初年,天下大旱,关中发生饥荒,张廷珪趁着玄宗问政之机,联系古今向皇帝阐述了为君治国之道。
B.张廷珪知礼识体,令人佩服。在黄门侍郎任上,监察御史蒋挺触犯法律,下诏在朝廷上行杖刑,他认为处罚方式不妥,得到士大夫的一致称赞。
C.张廷珪不惧权贵,体恤百姓。景龙年间,宗楚客等权贵的封户多在河南、河北,他们不恤民情,压榨百姓,廷珪据理力争,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D.张廷珪仕宦多朝,历任多职。他在武则天、中宗、玄宗朝任过官职,仕途顺利;先后任过白水尉、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
(2)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