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 三国
- 曹操(155-220)
- 诸葛亮(181-234)
- 曹丕(155-220)
- 曹植(192-232)
- 阮籍(210-263)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2】这首诗第二联中的“潜”“薄”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妙在何处?
【小题3】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故国之思。这里取其伤感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这里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
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用手法一致。 |
C.久、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
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
【小题3】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的最后两句“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与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所抒发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小题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找出三种,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色彩鲜明,境界开阔,意象飞动,景中含情。 |
B.诗中三、四句,鱼“潜”鸟“薄”,静动映衬,“潜”“薄”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 |
C.三、四句与五、六句,自由的鱼鸟与身不由己的役夫形成对比,突出了役夫深受徭役之苦的悲惨命运。 |
D.“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贴,文字对仗工整自然。 |
【小题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找出三种,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点,二者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扠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的诗。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役夫家中的亲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旧说是黎国诸侯为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这里取其劝归之意。【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淸风吹动着衣裳,引发诗人的联想。 |
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色彩鲜明,境界开阔,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 |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 |
D.九、十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下列小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 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唏。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 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唏。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属于近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
B.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翔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
阅读曹操《短歌行》,回答后面问题。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小题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小题1】下列句中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 |
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酒。) |
C.鼓瑟吹笙 (弹奏) |
D.枉用相存(白白地) |
A.“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 |
B.“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
C.“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
D.“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之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阮籍,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由于生活在司马氏为夺权而肆行杀戮的险恶政治背景之下,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痛苦与愤懑。
【小题1】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小题2】刘勰说“阮旨遥深",有人认为诗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就不是实写景物,而是比喻象征。请阐述是怎么样比喻的。
咏怀八十二(之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阮籍,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由于生活在司马氏为夺权而肆行杀戮的险恶政治背景之下,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痛苦与愤懑。
【小题1】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小题2】刘勰说“阮旨遥深",有人认为诗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就不是实写景物,而是比喻象征。请阐述是怎么样比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