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其往视尔事矣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C.致费于沟淢
D.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禹乃行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声律,身为度,称以出
诸侯之王,王卬于殷    统而理之,而不能
A.两个“相”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B.两个“相”相同,两个“为”不同
C.两个“相”不同,两个“为”相同
D.两个“相”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节选文字塑造了一位品德端正、仁爱诚信、勤恳敬业、以身作则、勇于奉献的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形象。
B.节选部分第四自然段,作者运用大量排比,极尽铺叙渲染之能事,写出了夏禹治水的艰辛劳苦,句式整齐,节奏短促有力。
C.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命令诸侯及老百姓征集民夫分治九州水土。
D.四岳的推荐从侧面烘托了大禹的才能。
【小题4】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行”指代理执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等。
B.“巡狩”指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
C.“司空”是周代六卿之一,职掌土木营建、器物制造、文化教育及宗室事务之责。
D.“橇”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微翘起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对。叔孙通对答逢迎,与诸博士异,秦二世喜。后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1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注释1.绵蕞:叔孙通创定朝仪时,在野外画地为官,引绳为蕞,用以习仪。后世遂将整顿朝仪典章称为“蕞绵”。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叔孙通是很有才华的儒生,归顺汉王后,起初因为穿儒服而为汉王憎恶,他很懂得变通,改变了自己的服制,迎合汉王的喜好。
B.高祖刘邦和手下的开国功臣,大多出身市井,不懂得上流社会的礼仪规矩。刘邦看他们在朝堂上的言行举止实在不像话,就派叔孙通率人制定礼乐制度。
C.刘邦起先嫌弃儒生制定的礼仪繁琐,后来使用叔孙通制定的朝仪进行了岁首朝会大典后,充分感受到了做皇帝的威严和快乐,就认同了繁文缛节。
D.鲁地有两位儒生,不齿叔孙通的人格节操,拒绝参加其率领的礼乐制定工程。叔孙通并未生气,只是笑着称他们是迂腐的“鄙儒”。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叔孙通“知时变”的表现。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时,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厘:胙肉(zuò ròu),祭过神的福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文字,做文章。
B.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也  遑:匆忙不安定的样子。
C.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湿  卑:地势低洼
D.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贾生   短: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又谪去,意不自得 ②王好战,请战喻
B.①堕马死 ② 不患寡患不均
C.①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 ② 不如善遇之
D.①居顷,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②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小题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被汉文帝征召到宣室,可惜汉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问社稷大计。
B.贾谊二十岁时,在朝中更定历法,订正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深得孝文帝重用,被拜为长沙王太傅。
C.贾谊十八岁时就闻名郡中,后在吴廷尉和李斯的举荐下,被文帝征召博士。
D.贾谊没有后代,怀王堕马而死后,他自认为作老师没有尽到责任,忧郁而死。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3)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1)怚:通“粗”,粗疏,鲁莽(2)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归老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
B.故及大王向臣 臣壮也,犹不如人
C.悉国中兵以拒秦 度我至军中,君
D.荆数挑战秦不出 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C.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D.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头发上指B.项伯杀人,臣活之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拔剑撞而破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①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樊哙的粗鲁莽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果敢作为的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张敖自持进食 案: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B.王长者,不德  倍:背离,背叛
C.汉廷臣毋能出其者 右:等级高的
D.汉与楚相,士卒疲弊     距:有距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警觉对方的姿态。
B.“长者”,指年纪大、辈分高的人,又指有德行忠厚的人。
C.“髡钳”,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典出《史记•季布列传》--“乃髠钳季布”,就是将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
D.“顿首”,指磕头。一方面指古代汉族的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另一方面它也作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本文意为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②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书不成, 去:离去
B.又不肯学 竟:完成
C.毋妄言,矣 族:灭族
D.是时桓楚在泽中   亡:灭亡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B.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C.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D.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丁壮,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2)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於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於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嫡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B.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D.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嫡嗣”即嫡长子,指正房所生的儿子;也指皇位继承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C.“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中最隆重的一种,指的是以头叩地及举而不停留。
D.“上卿”为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单纯,因此他的建议不被采纳。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后,公子光依靠专诸刺死吴王僚,自立为国君,他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 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 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 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 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 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 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 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C.“大夫”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惠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齐国扫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听从屈原的反对停止出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课内文言文翻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的“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左陪乘。《鸿门宴》中樊哙给沛公担任参乘。
D.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不相同的,而“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C.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