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屈原列传(有删改)》,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宋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
D.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列传》裴骃集解中说:“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概括,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子兰的谗言,所以王怒而疏远了屈原.
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忧愁苦闷的意思.
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D.面对渔夫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还写了《怀沙》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啗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B.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C.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D.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虚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君”是臣下在别国面前对本国国君的谦称。
B.“币物”指昂贵的礼品。币是礼品的代称,古代的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C.“平原君”即赵胜,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号称战国四君子。
D.“受命”指听从号令,指甘愿接受赵国的领导。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谅毅在赵国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在出使秦国的时候,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B.谅毅随机应变。在拜见秦王的时候,他答应处处听秦王的话;但是在秦廷上,他又能处处维护赵国的利益,不被秦王所左右。
C.谅毅做事情为对方着想。当秦王提出杀掉赵豹、平原君的要求时,他认为这样做之后,会伤了叶阳、泾阳君的心,秦王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打消了杀赵豹、平原君的想法。
D.谅毅能看清秦强赵弱的事实。他巧妙地打消了秦王要杀平原君的念头,但是不得不接受秦王提出的不再让这两个人从政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
②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羽在戏下①,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②项羽,沛公事几殆。
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①戏下,戏水之下。戏水在陕西临潼东,源出骊山,北流经古戏亭东,又北入渭。②谯(qiào)让:谴责,责备。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 飨:用酒食款待
B.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暴(pù):指(军队)露宿。
C.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麾:挥手(示意)
D.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  微:暗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B.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C.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D.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人,充分显示了他与刘邦的君臣之谊。
B.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乍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心生喜爱,不仅称其为“壮士”,而且赏给他酒和肉。
C.刘邦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樊哙功不可没。
D.在司马迁的笔下,樊哙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智者。表达了作者对樊哙的赞美赞叹之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D.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张贴时,一要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C.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刺秦王》)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利。愿沛公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贾竖易动利 将军穷困来归丹
B.愿沛公留壁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以固项王 将军岂有
D.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一面。   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胸有韬略。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说汉王授印于韩信,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谨慎低调。汉高祖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只愿受封留县,于是被封为留侯。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先生王斗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 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王斗曰:“世无骐驎騄駬,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庐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取材于《战国策•齐策》)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王闻之 过:错误
B.天子受籍 受籍:授位或赐给封地
C.立为大伯   大伯:即“太伯”,霸主
D.先生王斗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制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先生王斗造门欲见齐宣王 未报秦施伐其师
B.宣王趋而迎之于门    石势为楼
C.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D.固愿得士治之 余光绪己亥四月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
A.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
理解:我快步走进去拜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快步出来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
B.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理解:宣王听后,气得脸色大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C.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
理解:于是宣王快步走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
D.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
理解:大王要人做帽子,不会让自己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齐王有得到人才愿望的一项是____
①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②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③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 ④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
⑤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⑥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A.②⑤⑥   B. ①④⑤   C.①③⑤    D. ②③⑥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
A.文中的主人公王斗具有“直言正谏”的可贵品格,这从“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B.王斗列举先王桓公的事迹,并拿桓公与宣王作比较,直接指责齐宣王不礼贤下士的缺点,使齐宣王勃然大怒。
C.齐宣王虽有得到人才来治理国家的良好愿望,但因缺乏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致使齐国贤才未能及早得到重用。
D.王斗敢触龙颜,斗胆劝谏,可钦可佩;而齐宣王面对不留情面的揭短,则表现出应有的开明,这样的君王值得称赞。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 壁:驻守B.力拔山兮气世 盖:胜过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项王大惊曰/平明,汉军觉之
B.故汉追及之/乃分其骑为四队
C.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乃分军为三,复围
D.吾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B.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B.代立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     征:(被)征召。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汤、武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汤、武是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辕固生善于辩论。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同,景帝调停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蠢。
C.辕固生敢于直言。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暗中帮助才摆脱困境。
D.辕固生治学求真务实。他教导公孙弘,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2)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縲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 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 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 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语及之,即危言 危:正直
B.久之,越石父请绝 绝:断绝(关系)
C.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信:诚信
D.论其轶事 轶:散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B.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C.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D.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对国家忠心,绝无二心;对君主忠贞,绝不抗命,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晏子解救石父、晏子的问话以及晏子对石父态度的转变,共同将晏子由求贤到礼贤的整个过程和心灵深处的变化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
C.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见车夫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谦恭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指责的车夫,发生了变化,知道这件事后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自己若能为晏子执鞭驾车,也是羡慕向往的,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 的敬仰,也包含着自己不遇知己的感慨。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2)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意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父母宗族,皆戮没。 为:是
D.顷之未发,太子之 迟:来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历史。
B.古人讲求礼仪,尊卑有序,对别人要用尊称敬称,对自己要用谦称。文中的“足下”“仆”“臣”都是谦称,“卿”是尊称。
C.文中“邑”指封邑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奖励,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被封邑的人可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
D.“宗族”是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比如用太子丹的“恐惧”来表现荆轲的沉着冷静,用秦武阳表现荆轲的“大勇”,用樊於期自刎反衬荆轲的足智多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