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 西汉
- 贾谊(前200-前168)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刘向(约前77-前6)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古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近,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小题3】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B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C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D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前两句是课本内容,第三句式前面文言文里画横线的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近,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
A.以力战为名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C.既出塞,出东道 既克,公问其故 |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
【小题3】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B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C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D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甲)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引车避匿 引,掉转 |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
C.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
D.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信,威信 |
A.不欲与廉颇争列 与贵酋处二十日 |
B.其势不俱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真州逐之城门外 |
A.甲文中,廉颇只知自己“攻城野战”为功,不知蔺相如“以口舌为劳”亦是大功,出于争名位的目的,使得廉蔺之间的矛盾引发。同时也照应开头对两人身份、地位悬殊的介绍。 |
B.甲文中,情节上通过安排舍人的责问和“请辞去”,主要是表现出舍人的目光短浅和对蔺相如的不理解。 |
C.甲文中,蔺相如先是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品格。 |
D.乙文中,蔺相如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巧妙周旋,可谓“智”;大义凛然,维护国家利益,置生死于度外,可谓“勇”;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嫌怨,促成将相合心,更是“大智”,表现了司马迁的智勇观。 |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亚夫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候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候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居三岁,其兄有罪,帝封亚夫为条侯。前158年,匈奴大入边。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平七国之乱。五岁,迁为丞相,帝甚重之。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由此疏之。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帝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居无何,因其子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候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祁?”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节选自《绛侯周勃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亚夫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候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候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居三岁,其兄有罪,帝封亚夫为条侯。前158年,匈奴大入边。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平七国之乱。五岁,迁为丞相,帝甚重之。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由此疏之。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帝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居无何,因其子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候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祁?”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节选自《绛侯周勃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
B.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
C.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
D.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
A.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
B.持节,“节”是传达命令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或传达朝廷重大使命,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死亡,意义相同的还有“崩殂"“驾崩” “仙逝” “薨” “不禄”。 |
D.谢病,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托词,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亊某人。文中“亚夫因谢病”,暗示周亚夫微妙的心态。 |
A.周亚夫军纪严明,今行禁止。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 |
B.周亚夫治军有方,折服文帝。他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连文帝都不敢违背;文帝临死前告诫太子,危急情况下,周亚夫能担当起领兵重任。 |
C.周亚夫个性耿直,不善逢迎。景帝废了栗太子,他极力争辩;皇上想要封投降汉朝的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为侯来鼓励后來的人,他也表示反对。 |
D.周亚夫功勋卓著,结局悲惨。他平定“七王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汉王朝:最终却因购买盔甲盾牌被捕入狱。不堪狱吏逼迫绝食而死。 |
(1)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①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②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獘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注】①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②悁(yuān):愤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3)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①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②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獘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注】①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②悁(yuān):愤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
B.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
C.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烛:照、照耀 |
D.欲归燕,已有隙 隙:隔阂,裂痕 |
A.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潦水尽而寒潭清 |
B.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有鸟焉,其名为鹏 |
C.上辅孤主以制群臣 倚南窗以寄傲 |
D.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1)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3)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 |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
C.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同“隙”,缝隙 |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不拘于时,学于余 |
B.常以身翼蔽沛公 以有尺寸之地 |
C.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与培塿为类 |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吾尝终日而思矣 |
A.沛公冒险到鸿门谢罪,屈居下座,言辞谦恭,表现他坚决果断,能屈能伸,骂告密人又表现他的狡诈一面。 |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
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D.项羽没有在席间杀死刘邦,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在席间舞剑不表态,在谈话中泄露告密人姓名,这些都表现了他自矜功高,为人不忍,又麻痹轻敌的性格。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
B.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礼记•曲礼•上》提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八,笄而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称人用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 “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任命官员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
B.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中原。 |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
C.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
D.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完成小题。
(甲)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韂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觽,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乙)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4】下列关于两段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甲)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韂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觽,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乙)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与丧归 丧:灵柩 |
B.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将:带领 |
C.夫创少瘳 少:不多时,一会儿 |
D.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距离、离开 |
A.①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②夫以千人与父俱 |
B.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②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 |
C.①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②皆亡其奴 |
D.①胡兵终怪之 ②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 |
A.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
C.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
D.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
A.吴楚反时,太尉嫌灌孟年老本无意让灌孟做校尉,是颍阴侯强请而后才用的他。这是灌孟郁郁不得志乃至后来战死吴军中的主要原因。 |
B.灌夫为人正直,不在别人面前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而且十分礼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颇得人心,有许多门客归附于他。 |
C.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
D.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人。 |
(1)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太子丹重视贤士的一组是
①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②避席而请 ③心惛然,恐不能须臾④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⑤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⑥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亡:逃亡 |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灭口: 杀死 |
C.太子避席而请 避:离开 |
D.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却:后退 |
A.①樊将军亡秦之燕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B.①谓其太傅鞫武曰 ②其孰能讥之乎 |
C.①然后乃可图也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①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①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②避席而请 ③心惛然,恐不能须臾④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⑤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⑥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④③⑤ |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太祖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②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太祖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
B.太祖,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太宗。 |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 “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绶。 |
①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②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乐府本是汉文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小题2】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何:(__________________)田田:(___________________) 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 |
B.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以此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
C.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
D.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因恋爱而产生的痛苦。 |
【小题2】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何:(__________________)田田:(___________________) 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