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亚夫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候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候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居三岁,其兄有罪,帝封亚夫为条侯。前158年,匈奴大入边。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平七国之乱。五岁,迁为丞相,帝甚重之。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由此疏之。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帝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居无何,因其子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候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祁?”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节选自《绛侯周勃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B.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C.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D.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B.持节,“节”是传达命令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或传达朝廷重大使命,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死亡,意义相同的还有“崩殂"“驾崩” “仙逝” “薨” “不禄”。
D.谢病,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托词,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亊某人。文中“亚夫因谢病”,暗示周亚夫微妙的心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纪严明,今行禁止。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
B.周亚夫治军有方,折服文帝。他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连文帝都不敢违背;文帝临死前告诫太子,危急情况下,周亚夫能担当起领兵重任。
C.周亚夫个性耿直,不善逢迎。景帝废了栗太子,他极力争辩;皇上想要封投降汉朝的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为侯来鼓励后來的人,他也表示反对。
D.周亚夫功勋卓著,结局悲惨。他平定“七王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汉王朝:最终却因购买盔甲盾牌被捕入狱。不堪狱吏逼迫绝食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3 06:0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智伯知我  知:了解
B.襄子如厕 如:往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 数:算计
D.则虽死不恨    恨:怨
【小题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B.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C.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D.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2)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祖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 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 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C.古人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喜欢、所重视的人。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但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因此授意张良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面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B.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C.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D.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以刑徒阴见 阴:暗中,私下里
B.膑辞谢曰 谢:推辞
C.田忌欲引兵之赵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孙子度其行    度: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兵法为后世传诵。
【小题4】阅读第二题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lài),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癞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巾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B.幸,本义是指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害,引申义是福气、宠爱,也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
C.如厕。古代多指“到厕所去,解手”的意思。文中即此意。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D.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名仲由,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受儒家祭祀。性情刚直,好勇尚武。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B.“兕”为上古瑞兽,状如牛(水牛),苍黑(全身呈现青黑色),板角(就是独角兽那样的犄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骑)。古代亦指犀牛(一说雌性犀牛)。
C.子贡,名端木赐,姓端。“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子贡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D.颜回,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信仰不坚、质疑师道。子路在回答孔子问题时,认为孔子的仁和智所达到的程度不够。
B.子贡明辨是非、敢于直言。子贡在回答孔子问题时,认为孔子应该是很少贬低自己导致天下不能容忍孔子的自大。
C.颜回审时知世、笃信师道。子贡在回答孔子问题时,认为正是因为学说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
D.孔子谦逊近人、尊才重德。当他为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时,便说假使颜回拥有许多财产,他给颜回当管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2)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