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孟子(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 荀子(前313-前238)
- 《荀子》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舆:同“与”,跟。 |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
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符合。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风雨兴焉 斯天下之民至焉 |
C.輮使之然也 河东凶亦然 |
D.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
C.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面文章选段进行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A.利:锋利、锐利。 | B.强:顽强。 | C.食:吃。 | D.饮:喝。 |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政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B.绳:墨线,是木匠做工时用来取直的工具。 |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这里指乘车而行。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B.第三段着眼“登高而招”等日常生活现象,指明了学习中常用的借地势、借风力、借车马、借舟楫的方法。 |
C.第四段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必须重视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说理生动透彻。 |
D.本文大量运用短句,又适当运用长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文气流畅而不板滞,增强了论辩的力量。 |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丁)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荀子为什么写《劝学》?韩愈为什么写《师说》?引用文段语言概括并分析其写作原因。【小题2】从以上选段来看,为了论述“学习”和“从师”的必要性,荀子和韩愈采用的论述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非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提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来也指有道德的人。 |
B.皋陶,是上古时的一位贤臣,与尧、舜、颛顼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
C.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来泛指暴君。 |
D.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
A.本文和《劝学》一样,作者开篇就提出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的所学所行,相貌并不是判断的最终标准。 |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滑巧的人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问句结尾,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 |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兴起
B、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得:获得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停止
D、用心一也 用:使用
(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A、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D、子何恃而往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积土成山”等三句从正面说明了学习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B、“故不积跬步”等两句从反面说明学习中的积累的重要性。
C、“骐骥一跃”等四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要有刻苦的精神。
D、“蚓无爪牙之利”等句说明了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
(1)虽有槁暴
(2)輮以为轮
(3)其曲中规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望
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
先达德隆望尊 (_______________)
闻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
博闻强识 (_______________)
初闻涕泪满衣裳 (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_______________)
扫后更闻香 (_______________)
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
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_______________)
子瑜者,亮兄谨也 (_______________)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_______________)
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
疾
声非加疾也 (_______________)
疾君有疾在腠理 (_______________)
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己,疾之 (_______________)
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
于青取之于蓝 (_______________)
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