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孟子(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 荀子(前313-前238)
- 《荀子》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
B.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
A.吾尝跂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可怪也欤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 D.古之人不余欺也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题7】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的划线句子用“/”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其 坐 至 之 市 而 忘 操 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闻者彰(清楚) 或师焉,或不焉(或者) |
B.声非加疾也(洪亮)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省) 君子不齿(提及) |
D.而耻学于师(羞耻) 假舟楫者(借助)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何陋之有 |
D.不拘于时,学于余 |
A.两篇选文都运用了排偶句式,又注重长短句结合,极富有文学韵味,又富于论辩色彩。 |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其中的“劝”就是“劝勉”的意思。其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
B.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科目。 |
C.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 |
D.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