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无误的一项是A.海运将徒于南冥 | B.其视下,亦若是则矣已 |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D.适莽沧者,三餐而返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水浅而舟大也 |
C.适百里者 南冥者,天池也 |
D.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A.“控于地”的“控”是控制的意思,“抢榆枋”的“抢”是碰、触的意思。 |
B.“腹犹果然”的“果然”是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解释为“饱足的样子”。 |
C.“野马也,尘埃也”意思是“野马奔跑以致尘土飞扬”。 |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奚以 ……为”是表反问的句式,与“奚以知其然也”中的“奚以 ……也”用法与意思相同。 |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偷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颁;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已,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其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羲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澝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警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悦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
A.“宗师”的“宗”为“万物之宗”的“宗”,即万物的主宰。“师”是天地万物所效法的对象。 |
B.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
C.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
D.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直接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从内心上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容颜淡漠安闲。 |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把“古之真人”概括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
(1)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2)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知:知识 |
B.旬有五日而后反 反:通“返”,返回 |
C.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相:做相国 |
D.或谓惠子曰 或:有人 |
A.①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B.①庄子往见之 ②及其所之既倦 |
C.①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 ②于是余有叹焉 |
D.①亦若此矣 ②死已三千岁矣 |
A.俨骖騑于上路 |
B.虽然,犹有未树也。 |
C.奚惆怅而独悲 |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A.要“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构建一个富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的、和谐广大的精神世界,这反映了庄子对绝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
B.“庄子钓于濮水”是中国文人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典范,表现了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 |
C.“惠子相梁”文章比喻巧妙贴切,以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 |
D.选文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使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
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小题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4)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①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王曰:“强之。”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②之位。”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
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选自《庄子·杂篇》,有删改)
(注)①屠羊说:一个卖羊肉的屠夫。②三旌:指公、侯、伯三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2)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________)
(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________)
(3)顺流而东行(________)
(4)东面而视(________)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___)
(6)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______________)
(7)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________)
(8)人卒九州(________)
(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______________)
(1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5)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小题3】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C.又奚以自多 |
D.自以比形于天地 |
【小题5】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小题6】试析本文艺术特色。
(一)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惠子相梁(____________)
(2)或谓惠子曰(____________)
(3)非梧桐不止(____________)
(4)固非鱼也(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小题3】寓言往往运用设喻来说明道理。选文(一)中“鹓雏”“鸱”“腐鼠”各指什么?
【小题4】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读了选文(二),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小题6】两个语段各自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品性?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打猎阵容豪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此小年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