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芥为之舟 芥:小草 |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发怒,动气 |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阏:遏制,阻止 |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
A.南冥者,天池也 风之积也不厚 |
B.则风斯在下矣 斯是陋室 |
C.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D.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时则不至 |
A.鹏鸟要在海动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大风才能南飞。 |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 (2)其于泽也,不亦劳乎(___________)
(3)吾以是狂而不信也(____________) (4)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_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而爝火不息
③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④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②/④ |
A.大有径庭 | B.不近人情焉 |
C.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 D.彷徨乎无为其侧 |
(1)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小题5】以选文最后一段为例,谈谈《逍遥游》在说理方法上的特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 (2)人卒九州(__________)
(3)乃知尔丑(___________) (4)号物之数谓之万(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秋水时至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④欲代子相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A.吾非至于子之门 /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B.拘于虚也 / 观于大海 |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 D.其名为鹓鶵 / 请循其本 |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小题5】庄子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行为持怎样的观点?你同意庄子的观点吗?试简要陈述理由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伸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请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 (2)笃于时也(________)
(3)乃知尔丑(________) (4)人卒九州(________)
【小题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两涘渚崖之间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野语有之曰
④我之谓也 ⑤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⑥今吾睹子之难穷也
A.①②/③⑤/④/⑥ | B.①②⑤/③/④/⑥ |
C.①②⑤/③/④⑥ | D.①②⑤/③④/⑥ |
【小题5】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结合第二段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析北海若是如何说理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________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
(1)百川灌河(________) (2)望洋向若而叹曰(_______)
(3)少仲尼之闻(________) (4)笃于时也(_______)
【小题3】《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河伯见到海神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5】以下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
秋水
(战国)庄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并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庄子名_____。【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望洋向若而叹曰 抬头仰望的样子 |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学识很高 |
C.自以比形于天地 靠近,接近 |
D.方存乎见少 思忖 |
A.开篇写黄河、河伯,续写北海、海若,两相对照,展示出两种境界和认识水平。 |
B.“欣然自喜”、“旋其面目”、“向若而叹”等描述,表明庄子对河伯的批判否定。 |
C.“河伯”与“北海若”的形象含有“作者自况”和“学说思想阐释者”的影子。 |
D.本文用寓言故事说理,寓抽象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
【小题5】北海若说:“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分析北海若“语大理”的方法。
《诸子喻山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仲尼亟称于水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秋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前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仲尼亟称于水(_____)(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
(3)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4)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
【小题2】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B.明主不厌人
C.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D.舞幽壑之潜蛟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始舍于其址”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B.以其善下之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D.泣孤舟之嫠妇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以为莫己若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3】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C.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 B.不知东方之既白
C.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4)下列各句中“于”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4】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又奚以自多”相同的一项:( )
A.以为莫己若 | B.客有吹洞箫者 |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D.方存乎见少 |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A.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 |
B.骈体文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讲究声律,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滕王阁序》就是那时期的著作。 |
C.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庄子》,现存共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
D.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不同名称,刘勰《文心雕龙》中写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
A.《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语言朴素,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淡泊明志的思想品质。 |
B.《滕王阁序》一文,作者运用了大量典故,充实了文章内容,加强了表达效果。 |
C.《逍遥游》一文表现了庄子去除功利之心和忘怀荣辱得失的积极人生态度。 |
D.《陈情表》一文的主旨是李密请求司马炎不要让他做官而让他奉养祖母。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怒而飞 怒: 愤怒,这里指因愤怒而飞起。 |
B.而后乃今培风 培:增加。 |
C.抢榆枋而止 抢: 触、碰 |
D.适百里者 适: 刚刚 |
A.《齐谐》者,志怪者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我决起而飞 |
C.去以六月息者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D.置杯焉则胶 时则不至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 |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或许是它真正的颜色吧?大概是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尽头吧? |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