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 :到达 |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之于 |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过:过错 |
D.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一称 |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D.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就是夫子您说的吧。 |
C.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因为不肯施恩德。 |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
A.”保民而王”是孟子提出的中心论点,可见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他告诉宣王只要有不忍之心,不用再做什么就能达到称王的目的。 |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座序之教,申之以老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优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间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③。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④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③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④《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 蓄养 |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赈灾 |
C.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征发 | D.畜君何尤 喜欢、爱好 |
A.七十者衣帛食肉 昔者齐景公问晏子 | B.河东凶亦然 今也不然 |
C.斧斤以时入山林 乐以天下 | D.树之以桑 乐民之乐者 |
A.甲文孟子以打仗打比方是向梁惠王说明“移民移票”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
B.甲文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暴政。因此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了。 |
C.乙文人们要得不到别墅里居住游玩这种乐趣就埋怨君主,固然不对;但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只有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才能拥有天下称王。 |
D.乙文孟子借晏子之言引用夏谚是为了批评一游一豫的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的做法,赞扬齐宣王的善纳忠言,广施仁政,成为蓄君。 |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患王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些成不好,荒年 |
B.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几张渔网 |
C.不远千里而来 远:以…….为远 |
D.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
A.尽心焉耳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归而求救国之策 |
C.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作《师说》以贻之 |
D.千乘之国弑其君者 其皆出于此乎 |
A.甲文第一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段,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段,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 |
B.甲文运用排比和对偶,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加强了论辩的力量。 |
C.乙文中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
D.乙文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提问,果断拦截,先从正面申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运用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让梁惠王明白“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的道理。 |
(1)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④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⑤,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河内:这里所指的河内是黄河北岸,今河南省济源县一带。②河东:魏国的河东,是今山西省安邑县一带。③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罟,渔网。洿,指低洼之地,这里修饰“池”,引申为大而深的意思。④王道:以仁义治天下称为“王道”,与以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相反。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这里指当权者用百姓种植的粮食喂养禽兽。【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请以战喻 | 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C.斧斤以时入山林 | D.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③填然鼓之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王道之始也 ⑥树之以桑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斯天下之民至焉 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⑩察邻国之政
A.①⑧ | B.②⑩ | C.③⑤ | D.⑥⑨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小题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乘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 |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走:逃跑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捡”,拾起 |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错过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
B.填然鼓之 斯天下之民至焉 |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D.河东凶亦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
D.最后一段文字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实行王道从而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
C.环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委而去之
【小题3】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有划定的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
B.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要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的强大是不行的。 |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宋 人 有 闵 其 苗 之 不 长 而 揠 之 者 芒 芒 然 归 谓 其 人 曰 今 日 病 矣 予 助 苗 长 矣 其 子 趋 而 往 视 之 苗 则 槁 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A.《苏武传》《过秦论》《望海潮·东南形胜》《高老头》的作者依次是东汉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西汉的文学家贾谊,北宋的词人柳永,法国的浪漫主义大师巴尔扎克。 |
B.《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C.元杂剧的剧本内容由唱词、科、白组成,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角色为末、旦、净、丑等。 |
D.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翠翠的爱情生活为主线,描绘了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孟子)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刍荛②者往焉,雉兔③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囿:园林。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③雉兔:捕鸟猎兽。④郊关:这里指梁惠王的国都郊区。
请结合上述有关“囿”的文段,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伐燕,取之 伐:攻打 |
B.系累其子弟 系累:捆缚,拘禁 |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违背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④⑤⑥ | D.③④⑥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