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乘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曰:“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
B.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走:逃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同“捡”,拾起
D.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错过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来之  申之孝悌之义
B.填然鼓 斯天下民至焉
C.察邻国之政,无寡人之用心者 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河东凶亦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最后一段文字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实行王道从而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0:1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回答以下问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平?”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单,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则王许之乎    许:答应B.百姓之不见保    保:爱护、保护
C.何以异    异:区别D.天下可运于掌    运:运转
【小题2】下列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百姓之不见保 
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各组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舆薪之不见
C.是不为也,非不能也D.是诚不能也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巧妙的设喻的方法,说明君主不施行仁政、成就王业,是自己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目的是劝齐王推行仁政。
B.文章中间为了要分清“不为”和“不能”的区别,作者又运用设喻并结合对比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C.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D.这段文字多次运用设喻和对比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有所“为”的道理,说理明白晓畅,很有说服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