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 :到达 |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之于 |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过:过错 |
D.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一称 |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D.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就是夫子您说的吧。 |
C.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因为不肯施恩德。 |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A.”保民而王”是孟子提出的中心论点,可见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他告诉宣王只要有不忍之心,不用再做什么就能达到称王的目的。 |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