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患王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些成不好,荒年
B.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几张渔网
C.不千里而来  远:以…….为远
D.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尽心耳矣  用亡郑以陪邻
B.涂有饿莩不知发   归求救国之策
C.亦将有利吾国乎   作《师说》贻之
D.千乘之国弑君者   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段,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段,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
B.甲文运用排比和对偶,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加强了论辩的力量。
C.乙文中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D.乙文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提问,果断拦截,先从正面申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运用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让梁惠王明白“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的道理。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5:4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乘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曰:“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
B.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走:逃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同“捡”,拾起
D.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错过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来之  申之孝悌之义
B.填然鼓 斯天下民至焉
C.察邻国之政,无寡人之用心者 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河东凶亦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最后一段文字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实行王道从而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同类题4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坏 、凶恶。
B.直不百步耳系   直:只是,不过。
C.数罟不入洿池  数:频繁,多次。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小题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矣”,向孟子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然而他的施政措施实际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已。
B.孟子采用了他擅长的比喻说理和“引君入瓮”的论辨方式,让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跳进了孟子的圈套中,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C.孟子又运用“连锁推理”的形式,强调实行王道要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用等问题入手,然后逐步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
D.最后,孟子描绘了一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般对比鲜明的画面,进而尖锐地批评梁惠王以刀杀人却推责于凶器的行为,揭露其施政措施的实质。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暴见孟于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 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日:“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日: “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颜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于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四猜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 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均称王。
B.齐,国名。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东北部。
C.钟鼓: “鸣钟鼓,食珍馐”。古代仅用来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D.羽旄: 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暴以好乐     语: 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 只是
C.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由: 通“犹”,犹如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 诸侯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填然鼓之
B.今王鼓乐于此/则移其民于河东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君安与项伯有故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C.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D.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小题5】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暴见孟子,日;‘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音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