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 B.②③ | C.④⑤ | D.②④ |
A.谷不可胜食也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B.勿夺其时 夺项王天下者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D.非我也,兵也 行军用兵之道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4】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坏 、凶恶 |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动词,击鼓 |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C.申之以孝悌之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D.邻国之民不加少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
B.②③ |
C.④⑤ |
D.②④ |
A.请以战喻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
C.斧斤以时入山林 |
D.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④⑥ |
B.②④⑥ |
C.②④⑤⑦ |
D.③⑥⑦ |
⑴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⑵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梁惠王 上》)
【小题1】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苗之“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
B.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
C.兵刃既接 兵:士兵 |
D.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
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 ③察邻国之政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豫:游乐 |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度:打算 |
C.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说:通“悦” |
D.畜君者,好君也 好:喜爱 |
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 B.师行而粮食 |
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 D.从兽无厌谓之荒 |
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
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
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
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明 |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办丧事 |
①不违农时 ②谷不可胜食也 ③数罟不入洿池
④鱼鳖不可胜食也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 ⑥材木不可胜用也
A.①③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A.第①段中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不滥捕鱼鳖、不滥伐山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材木有余。 |
B.第②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养、按时耕种,采取这些措施后就会有衣穿、有肉吃、有饭吃。这三种措施与第①段中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
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殍”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说明统治者并没有“尽心”。 |
D.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暴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发水灾 | B.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
C.勿夺其时 夺:掠夺 | D.然而不王者 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
A.填然鼓之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
B.移其粟于河内 况于将相乎 |
C.斧斤以时入山林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D.材木不可胜用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A.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着“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展开。 |
B.在治国方面,孟子认为梁惠王与邻国国君没有本质区别。 |
C.最后两段阐述了发展生产、教化百性等使民加多的措施。 |
D.孟子主张植树造林以确保木材够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坏 、凶恶。 |
B.直不百步耳系 直:只是,不过。 |
C.数罟不入洿池 数:频繁,多次。 |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
A.以五十步笑百步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矣”,向孟子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然而他的施政措施实际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已。 |
B.孟子采用了他擅长的比喻说理和“引君入瓮”的论辨方式,让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跳进了孟子的圈套中,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
C.孟子又运用“连锁推理”的形式,强调实行王道要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用等问题入手,然后逐步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 |
D.最后,孟子描绘了一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般对比鲜明的画面,进而尖锐地批评梁惠王以刀杀人却推责于凶器的行为,揭露其施政措施的实质。 |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滕定公①薨,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 齐疏之服/篚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館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年之丧齐疏之服/鳣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鱣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帝王死叫“崩”。 |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
B.太子恐怕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然友于是再次到宋国请教孟子,孟于认为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
D.从滕因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 |
(1)今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