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B.②③C.④⑤D.②④
【小题2】(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食也 臣不犬马怖惧之情
B.勿其时   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   非常之谋难于猝
D.非我也,也 行军用之道
【小题3】(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4】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20 05:0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更加
B.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C.鸡豚狗彘之畜    畜:牲畜
D.王无罪岁 罪:归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其中的“河”指黄河,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内,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王道,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
C.庠序,在中国古代,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塾等,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庠序都指的是地方学校。
D.黎民,又称“黎元”,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黔首、布衣、白丁等也是古代对百姓的称呼。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着梁惠王“民不加多”这一困惑展开的。
B.孟子用比喻说理方式帮助梁惠王认识到,他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
C.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具体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D.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方法,同时劝勉梁惠王割除虐政。
【小题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河东凶亦 (2)谷不可食也
(3)涂有饿莩而不知(4)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移其于河内
B.之以桑
C.然而不
D.王无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座序之教,申之以老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乐者,民亦乐其乐;优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齐景公间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③。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④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③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④《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   蓄养B.涂有饿莩而不知    打开粮仓赈灾
C.于是始兴补不足   征发D.君何尤    喜欢、爱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七十衣帛食肉   昔齐景公问晏子B.河东凶亦   今也不
C.斧斤时入山林   乐天下D.树以桑   乐民乐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以打仗打比方是向梁惠王说明“移民移票”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B.甲文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暴政。因此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了。
C.乙文人们要得不到别墅里居住游玩这种乐趣就埋怨君主,固然不对;但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只有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才能拥有天下称王。
D.乙文孟子借晏子之言引用夏谚是为了批评一游一豫的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的做法,赞扬齐宣王的善纳忠言,广施仁政,成为蓄君。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曱戈兵而走。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节俭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五十步笑百步 弱天下之民
C.填然鼓,兵刃既接   爱其子,择师而教
D.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庠序之教   ②学于师
B.①之以桑 ②吾道也
C.①是使民养丧死无憾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D.①外连横而诸侯    ②尊而重士
【小题4】最能体现孟子“仁政”思想,即“王道”主张的具体措施的一组是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黎民不饥不寒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⑥民养生丧死无憾
A.①③⑥B.①②④C.④⑤⑥D.②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 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在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C.孟子认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诫统治者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 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这才是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小题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