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孔子(前551-前479)
-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 《国语》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
B.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主要作品有《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抗战三部曲》。 |
C.《左传》据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且在文学史上还有着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A.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沁园春"“破阵子”。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同时点明了词的实际内容。 |
B.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一种新诗体,《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都是新诗佳作。 |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中的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
D.《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是指黄河。 |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又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裁)史书,相传为 末年 国史官 所著,主要记载了春秋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 》并称为“春秋三传”。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军:驻扎。 |
B.何厌之有厌:满足。 |
C.若不阙秦阙:缺少。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B.项伯杀人,臣活之 |
C.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D.常以身翼蔽沛公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
C.夫晋,何厌之有? |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得罪过晋文公,并且脚踏两只船。 |
B.烛之武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劝说,最终成功使秦伯退兵。 |
C.认识到自己力量不及对方,晋侯只好撤兵。 |
D.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情节波澜起伏,内容详略得当。 |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3分)
译文: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 | B.且贰于楚也 |
C.子犯请击之 | D.焉用亡郑以陪邻 |
A.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D.愿得而腊之以为饵 |
(1)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2)公从之 臣之壮也
A.(1)相同,(2)不同 | B.(1)不同,(2)不同 |
C.(1)不同,(2)相同 | D.(1)相同,(2)相同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
C.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
D.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含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唯君图之 图:考虑、计划
B.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C. 将焉取之 焉:怎么、为什么
D. 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境、疆界。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夜:名词动用
B. 既东封郑 封:名词使动
C. 若不阙秦 阙:使动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词作状语
【小题3】下列各项对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宾短语后置
B. 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C. 夜缒而出,见秦伯 判断句
D.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小题4】下列对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过别的国家,鄙视远方的人,您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B.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C.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赔偿呢?
D. 越过别的国家,鄙视远方的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陪给邻国土地呢?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秦晋殽之战》)
【小题1】《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蹇叔之子与师( ) (2)穆公访诸蹇叔( )
(3)秦伯素服郊次( ) (4)乡师而哭( )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吾其还也 |
B.劳师以袭远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C.君见师之出 为吾子之将行也 |
D.余收尔骨焉 复驾言兮焉求 |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小题5】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举例分析课文《秦晋殽之战》叙写战争的主要特点。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两个 |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过 |
D.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
例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A.范增数目项王 |
B.刑人如恐不胜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夜缒而出,见秦伯 |
B.大王来何操 |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D.以其无礼于晋 |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
C.蔓难图也。图:对付 |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
A.焉辟害。 将焉取之。 |
B.国之害也。 君之所知也。 |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以乱易整。 |
D.公闻其期曰。 其真无马邪? |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
C.当公子吕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武姜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了城门。 |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厚将得众。
(3)公伐诸鄢。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假:借 |
B.虞不腊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 |
C.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浓郁的香气 |
D.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从:跟随(《烛之武退秦师》“公从之”) |
A.①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
B.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宫之奇以其族行 |
C.①桓庄之族何罪 ②虢,虞之表也 |
D.①师还,馆于虞 ②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
A.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以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
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
C.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
D.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
(1)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2)遂袭虞,灭之,执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