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孔子(前551-前479)
-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 《国语》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 |
B.春秋时期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
C.“东道主”,文中释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
D.《左传》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的事件和人物。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B.《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
C.《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D.《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B.越国以鄙远 |
C.既东封郑 |
D.郑既知亡矣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不卑不亢,善于激将⑥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⑦不计个人恩怨,热爱国家
A.②③⑤⑦ | B.②③⑥⑦ | C.①④⑤⑦ | D.①④⑥⑦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 厌:讨厌 |
B.若不阙秦 阙:使……削弱 |
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从之 从:跟随。 |
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谢罪。 |
D.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隔阂。 |
A.伯,是古代爵位之一,故事发生的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
B.九宾,君王接见外国使者的隆重礼节,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 |
C.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文中指秦王。 |
D.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词义范围扩大,其他河流也叫河,在文中指的是黄河。 |
A.是寡人之过也 | B.原举国为内臣 |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 D.亚父者,范增也 |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节选自《郑伯克段于鄢》)
(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不义不暱,厚将崩。
驹支不屈于晋①
诸侯会于向,晋将执戎子驹支②。范宣子③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乃女之过。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抗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崤志也,岂敢离逷?晋国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失诸侯之心,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④焉。”赋《青蝇》⑤而退。
范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注】①前560年(鲁襄公十三年),吴楚之战中吴军大败。吴告败于晋,晋于次年春与诸侯会于吴国向地,商讨伐楚之事。会上范宣子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拒绝为吴出兵。其实,此时晋已外强中干,攻楚没有必胜把握。晋人心虚胆怯,不敢和楚开战,又怕自己这个“盟主”在诸侯面前丢面子。于是就拿驹支开刀,借此以达到震慑诸侯的目的。②戎子驹支:姜戎族的首领,名驹支。姜戎,戎族的一个部落。③范宣子:晋国大夫。④瞢:闷,不舒畅。⑤《青蝇》:《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有“恺悌君子,无信谗言”句,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谗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宣子亲数诸朝 数:历数其罪 |
B.与,将执女 执:拘捕、捉拿 |
C.惠公蠲其大德 蠲:免除、除去 |
D.范宣子辞焉 辞:道歉、表示歉意 |
A.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
B.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
C.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
D.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
A.不腆之田,即不丰厚、不富足的土地,“不腆”古代通常用作赠人礼物的谦辞。 |
B.寡君,是古代王侯的谦称,文中范宣子说“我寡君”是骄横自大的体现。 |
C.执政,主持政事的人,文中代指晋君。与“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都是对对方的敬称。 |
D.贽币,即见面礼。贽,形声字。从贝,执声,与财富有关。贽是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 |
A.姜戎祖先吾离被秦国逼迫驱逐,来投奔晋国,晋国在自身艰难的情况下依然赏赐吾离大量丰腴的土地,才使得姜戎得以立足。 |
B.驹支面对范宣子气势汹汹的指斥,面对强加于己的不实之词,逐层辩驳,洗刷被泼在身上的污水,维护自己和部落的清白。 |
C.驹支巧妙借助《青蝇》一诗中“恺悌君子,无信谗言”的意思,将范宣子恶意相加的罪名解释为“听信谗言”,给了范宣子一个下台的台阶。 |
D.范宣子最终请驹支参加了诸侯会议,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 |
(1)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2)晋国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失诸侯之心,而罪我诸戎。
【小题6】课内文言翻译。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
B.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
C.何厌之有 厌:厌烦 |
D.既东封郑 封:把……当作边邑 |
A.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
B.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
C.君之其难也 吾其还也 |
D.以乱易整 敢以烦执事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
C.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时,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左丘明,和《公羊传》《谷梁传》并成为春秋三传。 |
B.根据编排方式不同史书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其中《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
C.史书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资治通鉴》为通史,二十五史均为断代史。 |
D.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
A.是寡人之过也 过:原因 |
B.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往下送 |
C.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
D.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对方的尊称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依附一个同时又依附另一个 |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军 |
C.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必:必须 |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尚且 |
A.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B.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
C.今急而求子 因人之力而敝之 | D.阙秦以利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A.烛之武深明大义,虽然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在国难当头之时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出城劝说秦王退兵。 |
B.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充分利用秦晋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
C.秦王信服烛之武的一个原因是烛之武处处为秦考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度,接着分析秦晋的利益关系,最后分析存郑的好处,厉害关系明了,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
D.烛之武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离间双方,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犯秦,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戒心,这也是秦伯退兵的一个原因。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
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 |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
C.《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D.《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乙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馈赠) |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
C.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后) |
D.因人之力而敝之(而:却,表转折) |
【小题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
B.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
C.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
D.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 |
A.甲文中,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B.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
C.乙文中的荆轲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
D.乙文中的秦武了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