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蔓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从属二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辟害。   将取之。
B.国害也。   君所知也。
C.大叔又收贰为己邑。   乱易整。
D.公闻期曰。   真无马邪?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公子吕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武姜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了城门。
【小题4】请将下面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厚将得众。
(3)公伐诸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24 03:2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夫晋,何之有   厌:嫌弃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组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其一坐于前
B.济而夕设版焉 吾三省吾身
C.烛之武退秦师 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
D.越国以远   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小题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词依字数多少来划分,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求之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廧咎如:春秋时夷国名,隗姓,赤狄别种。②鞬:收藏箭和弓的器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B.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配步卒七十二人。
C.子,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子”居第四等。
D.《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既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重耳逃亡到狄,娶了叔隗,生下了伯鯈和叔刘,并在狄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后来姜氏和子犯谋划把他灌醉,将他送出了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对他以礼相待,这也是重耳执掌晋国后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返回晋国后怎样回报自己时,重耳做出了“退避三舍”的承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載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感。’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谥宣子。②士季:晋大夫,名会。③溜:屋檐滴水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B.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
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该字在《左传》和《周礼》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D.《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被道家奉为经典,成为“四书五经”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带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手下的武士灵辄,在关键时刻用武器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
D.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冤名感到可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小题2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军:驻扎。
B.何厌之有厌:满足。
C.若不阙秦阙:缺少。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小题2】(小题2)与“夜缒而出,见秦伯”中的“夜”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常以身翼蔽沛公
【小题3】(小题3)以下四组句子,说明晋国不守信用的一组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得罪过晋文公,并且脚踏两只船。
B.烛之武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劝说,最终成功使秦伯退兵。
C.认识到自己力量不及对方,晋侯只好撤兵。
D.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情节波澜起伏,内容详略得当。
【小题5】(小题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3分)
译文: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译文: